正文

样板城市的焦虑及其末路 4

欲望号街车 作者:张闳


[“样板城市”及其末路]

与中国内地其他城市相比,上海是一个本土性和历史传统相对缺乏的城市,因此,它在塑造自身的现代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历史方面的障碍也就比较小。但这一点对于许多内地城市来说,却十分严重。如旧城区改造问题。上海大多数建筑,不过百年左右的历史,拆迁问题并不严重。而那些拥有大量传统历史建筑的城市,大面积的拆迁会给城市带来无可修复的破坏性后果。而现代化的新式建筑与传统历史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城市自身的文化个性等,也是一系列无可回避的难题。又如,许多中小型城市也搞所谓“灯光工程”,以营造华丽的盛世幻境。在能源短缺的今天,“节约型城市”理念始终难以被地方政府接受。大量景观灯光,既耗能源,又艳俗不堪。而更为荒谬的是对水景和跨江发展模式的刻意模仿。一些内地城市为了水景,甚至挖出一条人工河来制造“假外滩”。内地城市对上海城市营造模式的过分的模仿,无疑会带来一系列城市发展的弊端和危机。

城市样板化的理念,乃是“现代性”征候之一。依照预设的营造理念,人为地构筑一个样板化的城市空间,它一方面满足了现代性的“乌托邦”冲动,另一方面则由于高度模式化的理念,过分干预了城市空间的自然生成的规律,带来了文化上多样性的丧失,其设计上可能的弊端所带来的危害也将更加严重。最典型的负面例子就是巴西利亚——一个刻意营造的现代城市,一个刻板、空洞和功能匮乏的“超级乌托邦”。

事实上,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样板”思维由来已久,从工业上的样板企业(大庆),农业上的样板村镇(大寨),到文艺上的“样板戏”。在过分集中的行政权力的干预下,城市发展的自然而然的和顺应个性的进程被强行打断。根深蒂固的“样板思维”依然支配着当下中国文化,支配着现代城市的营造。通过对某一城市形态一窝蜂式的模仿,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城市形态和空间文化。这些没有个性的城市,不仅在美学上是畸形的和刻板的,在伦理上也是狂暴的和扭曲的。城市营造者和政府决策部门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城市的传统和实际处境,而一味追求夸张的现代性和模仿那些超级城市,那么,这些城市将是一团福祸难料的“建筑肿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