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卡拉OK:消费时代的聒噪 3

欲望号街车 作者:张闳


[演唱]

卡拉OK所消灭的不仅是音乐的灵魂,同时也在消灭演唱者的灵魂。

乍一看,卡拉OK似乎是一种最大众化的和最民主的艺术形式。从理论上说,卡拉OK打破了音乐的艺术性的封闭状态,改变了音乐艺术中传统的舞台演唱的“中心主义”结构,它使公众由被动的艺术接受者变为艺术的“主体”,使高贵的音乐走出了艺术的殿堂,进入了KTV包房及其他生活场所,成为任何一位公众的消费品。但这只是一种假象。

卡拉OK就像是一个手段高明的谄媚者。它巧妙地掩盖自己的形象,在混乱的伴音的掩护下,演唱者通过模仿,通过对不在场的原唱者(明星或艺术家)的假想,将自己打扮得像原唱者一样,这使演唱者产生了自己正是演唱“主体”的幻觉。卡拉OK不露痕迹地迎合了大众的美学趣味和虚荣心。这使得演唱者陶醉,成瘾。他们会一首接一首地唱下去。

但是,演唱者始终只是一个(往往是拙劣的)学舌者。在强烈的伴音的声响中,演唱者张大自己的嘴巴,发出的却是别人的声音。这种声音甚至也不是真正的原唱者的声音,它只是一个无名的“影子主体”所发出的空洞的、模糊不清的声音。而画面上的那些毫不相干的角色,既不是原唱者,也不是演唱者,只是一个局外人,一个身份不明的空洞的“主体”。

卡拉OK的这种“影子音乐”始终只按照既定节奏和速度演奏,演唱者也就只能紧紧追随。如果对曲目不怎么熟悉的话,演唱者则就像是音乐亟待抛弃的对象,是一截赘生在画面和伴音之上的毫无用处的“阑尾”。最熟练的演唱者所能做的无非是当一个恰如其分的模仿者,一匹熟能生巧的“鹦鹉”,努力钻进定做好的“紧身衣”中,以免被抛弃。

这是卡拉OK的吊诡之处。对于演唱者来说,它是这样一个矛盾物:一方面是迎奉,另一方面是强制。没完没了的演唱更像是一种“强迫症”。这一点使卡拉OK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了后革命时代的消费文化的精神本质:对大众趣味的迎奉和在迎奉中暗藏着某种精神上的强制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