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祖若蒙的《谁动了我青春》3

谁动了我青春 作者:祖若蒙


其三,回溯逝去的青春与回望过往的历史都是作者的着力之处,但在“个人”与“体制”的内在的扭结中更见反思的用意。作品是由35岁时的“我”,回溯九十年代初的中学时期往事开始叙事的。“我”(苏天)对自己的中学时代的生活所以难以忘怀,既是因为青春成长中的个人恩怨刻骨铭心,更是因为美好的理想与自由的心性与刻板又教条的教育现实的激烈碰撞让人义愤难平。以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学校教育,已经让人难以接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高举体制的大旗,把我们裹在其中连气都喘不过来”;在“人生轨迹”已“被规划”之后,“我们早已没有了自我”。由于这种情绪的累积,也由于看不惯“体制”的蛮横无理,在小王老师遭到学校领导的不公平的对待与强制性的处理时,高三四班全体学生集体去操场静坐表示抗议,之后又在小王老师的最后一堂英语课上,集体用英语朗诵马丁·路德·金的名篇《我有一个梦想》;而已经参军的房小磊在课堂上关于小王老师帮助自己改变命运的现身说法,更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人们由此也看到,同学们团结一致的集体性的“精神爆发”,是因为小王老师“以人为本”的人格感染与精神感召。作品由“最后一课”这样一个亮点,既张扬了小王老师、桑老师等人的改革精神,宣泄了同学们压抑不住的斗争情绪,更体现了作者对于教育的深切忧患意识与强烈的批判意蕴。这样出彩的一笔,也使苏天那看似过于忧郁的青春,终于释放出了一抹耀人的亮光。

在作品具体的艺术描写之中,祖若蒙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们予以注意。比如,以精准、浑朴又内含幽默的文字,来表达细切而微妙的感觉;以对峙、对打等小细节,来突显人物的行为、状态与心性,等等。这些丰盈的材料与多样的“作料”,都使作品平添了一种令人疾读的可读性。他还擅长营造符号性的艺术意向,以使故事添加传奇性,作品富于诗意化。如在永远失去心爱的唐淼之后,苏天总把装有唐淼写给自己的纸条的牛皮纸袋“永远带在身边”,因为那些写有“猪,我想你了,好想你!”的纸条,是唐淼留给他的最快乐也最宝贵的纪念与记忆。还有作品里几次出现的“谁动了我青春”的感觉描述,那其实就是对自由的渴望的一种幻象,对理想的向往的一种徜徉;那个“也许”,也是既埋设了一种不确定性,又寄寓了一种可能性。而这些饶有意味的意向,不仅很引人思忖,而且也启人遐想。

由《谁动了我青春》这部作品的阅读与解读,我走近了它的作者祖若蒙,也喜欢上80后中的“这一个”。这是一个在生活积累与艺术储备上都自有所长又恰到火候的写作者,也是既拍打着也超越着包括我和祖阔在内的文学“前浪”们的不可小视的“后浪”;以他现在这种超凡又超好状态发展下去,他的文学前途真的无可限量。

我看好他!

2011年9月26日晚于北京朝内

谁动了我青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