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故事的人 4

混搭 作者:朱冰 戴军 李静


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李静陷入了纠结。她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上了“电视”,但与此同时,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说话了。面对台领导“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的要求,李静感觉有些许的不适应,因为这并不符合她的审美。一个学了这么多年音乐的女孩,琴房里的独奏或许才是她最舒服的表达,那种自然而个性的表达方式,已经完完全全地溶解在了她的思想与呼吸之中,无法轻易地被转化。

电视台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是李静新梦想的酝酿与勃发。1991年,在工作了一年多之后,她告别张家口电视台,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她用这样一种方式去接近自己的双重梦想:到北京读大学;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

面对女儿的再次折腾,李妈妈只是说了一句话,走吧,不行再回来。

彼时,在遥远的南方,戴军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深圳小黎明”。他几乎唱遍了深圳所有知名的夜总会。几乎每一个新开业的场子都会把他的海报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但不知为什么,他也有些焦躁,每次听到心中那个挑逗的声音,周围五光十色的喧嚣立刻变得无比静默。

本不安分的灵魂,又遭遇世纪末最初的躁动,叛逆或许才是唯一的归宿。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90年代的人类社会正在走向新的文艺复兴。而拥有之后又敢于一无所有的异乡人李静和戴军,只不过是想要去探索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这是一场不自知的自我革命。在1991年到1995年之间,他们的经历大体带上了一种实验的色彩。而北京,成为收容这两位实验者的大本营。

“一切都对了。”

戴军这么想。1993年他终于来到北京。5年前,当他刚刚踏上深圳的土地,他觉得“哪都对了”,节奏也对了,生活状态也对了,尽管一天要做三分工非常累。而5年后的北京,他再一次觉得哪都对了,尽管是住在3块钱一天的地下室二层。那时的他已不再驻场,改做表演嘉宾,以北京为居住地,在全国各地的夜场穿梭。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只不过这一次他的心中已结下了与北京的深度契合。也是在这个当口,从北电文学系毕业的李静,进入北京电视台,担任《北京您早》栏目的主播,成了一名标准的电视北漂。

20世纪90年代中期,唱片公司与流行乐手共谋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1994年冬天,戴军正式进棚录制了这首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歌曲。那首歌,叫《阿莲》。

通常故事讲到这里,应该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的确,在翻过来的1995年,“实验”迎来了一个小高潮。这一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火了,电影百年盛况空前:这一年,金庸被列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蜚声与哗然并起;这一年,邓丽君、张爱玲走了,带走多少痴怨眼泪。

这是很有故事的一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