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常怀敬畏之心(8)

没有任何借口 作者:杰伊·瑞芬博瑞 路大虎


国情研读:“农民书记”杨善洲的三大敬畏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说的是当地一位叫杨善洲的地委书记,退休后依然不改初衷,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的故事。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更是为杨善洲写下了不朽的墓志铭:“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一、敬畏人民

杨善洲一生都保持着扎扎实实为人民办事的工作作风。他的工作思路是典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杨善洲的车上经常放着锄头,他很少待在机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到插秧就插秧,遇见收稻就收稻,从未把自己当成官。他在保山县板桥公社、施甸县保场公社各有0?郾5亩的个人样板田,施甸的里山头、姚关还有玉米样板地。

1982年的插秧季节,杨善洲到龙陵县平达乡何尾村调研,他看到当地几个农民插秧的姿势不规范,就走过去说:“你们插秧的方法不对,村干部没跟你们讲‘三岔九垄’插秧法吗?”

当地农民看他穿得土里土气,以为是路过的农民,就没好气地回答:“你会栽你来栽嘛!”农民没想到,杨善洲竟然真的卷起裤脚就下了田,还一边插秧一边给他们讲解。堂堂的地委书记,居然擅长插秧?不过,对杨善洲来说,这却不是什么稀奇事。

杨善洲一直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他手把手教过的农民数不胜数。直到现在,有些地方的群众还在采用“三岔九垄”的办法插秧。通过他的努力,保山变成了有名的“滇西粮仓”,当地人看习惯了他戴草帽的样子,所以都亲切地称他为“草帽书记”。

杨善洲多次说过:“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他始终做人民的公仆,把百姓放在心上。

二、敬畏党纪国法

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曾流着泪诉说:“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

在杨善洲眼里,他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用来办公事,绝不能谋私利。他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不仅不为亲属开“后门”,就连国家给予他的照顾政策,他都主动放弃了。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想都没想就谢绝了;1978年,组织上又提出,可以将他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转为城市户口。他却说:“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他又把这张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的申请审批表锁进了抽屉。直到今天,杨善洲的老伴和大女儿一家还在老家做着普通的农民。

杨善洲舍小家顾大家,把心思全部用在了为人民谋利益上,没有利用权力为亲友办过一件事。他一心为公、两袖清风,始终遵守组织纪律,没有做过违规违纪的事情。

三、敬畏大自然

杨善洲曾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杨善洲的家乡有座大亮山,大亮山生态因毁林开荒遭到破坏,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退休后的杨善洲婉言谢绝了省里安排他搬到昆明居住的提议,决心通过植树造林还大亮山一片绿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