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乔木同志和文字改革(2)

晚年所思 2 作者:周有光


扩大汉字简化的范围

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简化了515个汉字和54个偏旁。实行以后,发现同一个偏旁在有的汉字里简化了、在有的汉字里没有简化,印刷在同一张书页上,字形不一致,不利于快速阅读。为了扩大简化的效果,1964年把可以类推的简化偏旁,在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辞典》所收的汉字范围内,类推成为一个“简化字总表”(共计2235字)。这一工作是在胡乔木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经过类推,简化字总数在大约七千个现代汉语通用字中占三分之一。关于类推简化,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不论是功是过,汉字简化工作从此告了一个段落了。

从历史来看,汉字在三千年间是不断简化的。群众写字,随时任意创造简化字,各地创造的简化字彼此不同。使用汉字越来越频繁,简化字的创造就越来越多。这在古代是如此,在现代更是如此。胡乔木同志认为:规定一套简化字的规范,可以减少简化字的繁殖,阻止简化字向泛滥而混乱的无政府状态无休止地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胡乔木同志很早就受到强烈的无理冲击,长期禁闭,不断戴高帽游街,很晚才平反冤案,恢复自由,因此他对不受欢迎而终于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无法事先加以纠正。

解决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难题五十年代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遇到许多难题,其中最难于解决的是如何拼写“基欺希”这三个声母。发表“草案”征求意见之后,又发表“修正案”征求意见。“修正案”有两种格式:一种用“J,CH,SH”(知蚩诗)在i的前面变读为“基欺希”;另一种用“C,K,H”(哥科喝)在i的前面变读为“基欺希”。这两种不同的“变读法”都有历史背景,难于强求统一。方案的制订工作在相持不下之中搁置了一段时间。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刘继善和刘孟扬等早期的文字改革运动者就提出,采用“J,Q,X”等罕用字母表示“基欺希”,使全部声母不用变读法。可是“拼音方案委员会”的委员们大都害怕罕用字母不容易得到群众的欢迎,尤其在用到国外去的时候难于得到外国人的欢迎。胡乔木同志认为,解决两种变读法的矛盾,采用罕用字母“J,Q,X”是唯一的好办法。在他的积极支持之下,终于解决了两种不同意见的矛盾,制订了声母全部不用变读法的汉语拼音新方案,现在虽然用到外国去的时候仍旧遇到外国人的反对,可是声母全部不用变读法的优点,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胡乔木同志在方案制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值得钦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