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拜伦(1788—1824)(1)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作者:高强


1788年1月22日,乔治·戈登·拜伦在伦敦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出生。父亲野蛮荒淫,不负责任;母亲身体羸弱,多愁善感。拜伦继承了父母情感上的共同点。在拜伦三岁时,父亲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苏格兰过着贫苦的生活。十岁时,拜伦继承了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

后来,拜伦先后在哈罗公学与剑桥大学就读。尽管他天生跛足,但他却长于体育,尤其是游泳。雪莱曾说,拜伦所做的一切都受到他跛足的影响,为此他一生都在恼火中度过。

1807年,拜伦出版了诗集《懒散的时刻》,《爱丁堡评论》对这部诗集进行了无情的批驳,但拜伦也以极富战斗性的长诗《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评家》(1809年)进行了反击。这部诗集中,拜伦不仅抨击了评论家,也驳斥了当代诗歌中的保守派,辛辣地讽刺了湖畔诗人。

两年后,拜伦以世袭贵族的身份,进入了贵族院。在那里面,他虽然发言的次数不多,但所发表的言论均鲜明地表明了他自由主义的立场。此后的两年里,拜伦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家,看到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发起的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拜伦深受鼓舞,并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

回国后,拜伦在上议院谋得一个席位,时时发表演说,抨击英国政府的反动统治,同情广大被压迫的人民。

拜伦以其在欧洲的游历经历而写作的早期代表作,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一、第二章,于1812年2月发表。这首诗使他一夜成名,并因此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在此后的两年中,拜伦写了不少长篇叙事诗,被编成著名诗集《东方叙事诗》,其中的主人公都是极为相似的。

与此同时,进入上议院后,拜伦因其在社交界所受的欢迎,在社交生活中的风流韵事、逢场作戏的爱情使他绯闻缠身。1815年,拜伦与安娜·密尔班克结婚。但拜伦夫人始终代表着贵族阶级的立场,这使她对拜伦的观点颇不认同。两个人的矛盾不断加深,婚后一年,两人的婚姻便陷入了危机,拜伦夫人带着刚满月的女儿回到了娘家。这件事在社交界引起了各种流言。此前受到拜伦抨击的统治阶级也借题发挥对拜伦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作为反击,拜伦写出了《普罗米修斯》来表示他的反抗到底的决心。但最终拜伦还是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于1816年离开了英国,之后再也没有回去。

离开英国后,拜伦先来到瑞士,在那里结识了雪莱。在日内瓦,拜伦写下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三章及叙事诗《齐伦的囚犯》。此后,拜伦又移居意大利威尼斯。在威尼斯的三年里,拜伦创作了诗剧《曼弗雷德》、《唐璜》的前两章、《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四章与尾声。

在意大利期间,拜伦与烧炭党的爱国者们密切接触,并支持他们起义反抗奥地利对意大利的奴役,并完成了诗剧《该隐》与叙事诗《岛》。1822年,拜伦又出版了最伟大的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景》,将讽刺的矛头指向了托利党的“桂冠诗人”骚塞。同年,雪莱不幸去世,两位伟大诗人的友情由此中止。

1823年,共十六章的讽刺史诗《唐璜》全部完成。这时,希腊反对土耳其统治的独立战争开始了,拜伦不仅在经济上资助希腊,甚至亲自投身到这场战斗中。一年后,在恶劣的气候中坚守数月的情况下,拜伦病倒,而后不幸去世。整个希腊都为他的离去而哀悼。

长久以来,文学界对拜伦的定论都颇有争议:在英国,他被看作反常的邪恶的诗人,而在欧洲大陆,他则被冠以“自由冠军”、“人民诗圣”的美名。由于英国人对拜伦的偏见,使他死后未能与其他著名诗人埋葬在一起,直到1969年,偏见消失后,人们才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他树起汉白玉墓碑。

拜伦在当时是对欧洲大陆最有影响的作家。欧洲许多著名文学家,如雨果、普希金、歌德等人都吸取了他的文学理论,并将其发扬光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