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李静的探险(1)

大先生 作者:李静


刀尔登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或鲁迅,已经是常识了。这常识后面的道理,颇不简单。在中国,写鲁迅的文章及书,或学术的,或通俗的,或历史的,或文学的,用一句汗牛充栋来形容,颇不为过;那么,我们普通的读者,每回在书目上见到、或竟捧起一本以鲁迅为主题的书,几个老问题,常回到心头:为什么这么多人对鲁迅怀有持久的兴趣,我们还想从他身上获得什么?为什么是他,不是别人?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如此深入他人的心灵?

一个解释,是知识传统的意义,每在其外表之外。比如中国的易学,要是说能从易的经传中钩索出什么不得了的道理来,我是不信的,但我得承认,在这一过程中,许多零碎的、本来难以立足的观点或思想方法,寄身易学,托赖以传。这一点与本书的题旨无关,不多说。

为什么是鲁迅?世有所谓名山大川,而又有无数的山丘,连名字都无福拥有。我们购买可恶的门票,摩肩擦踵地挤上某个名山之顶,而在它周围,翻翻滚滚的大小诸峰,只成照相的背景。这不是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世界便是如此结构,我们便是这样一些人。虽然山峦的本质并无两样,虽然每个灵魂的份量都是相同的,然而不得不承认,其中的某一些,确较另一些,更有丰富的呈现,更能激发我们求索的欲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更提供享受。

人类的探索在两个方向上运行,一是对物理世界的探索,一是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人文方向上的工作者,看到科学家有条不紊的事业,看到他们建立起来的可靠体系,一步步取得的巨大成就,或该有些嫉妒。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考察,古往今来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可惜这类知识在多数情况下仍呈碎片的面貌,我们没有前者所拥有的那种可靠的工具,我们没有一种满意的手段,来判定哪些结论是足够充分的,可以放心地作为基石来使用,我们没有信心,来敢于宣布哪一些记录和观点是过时的、没有实际价值的。我们也曾从科学家那里借来分析的方法,然而只是发现根本没办法决定哪些参数是重要的,哪些又是无关紧要的;而不管通过哪种途径,既已建立的理论体系,无不像外观过于规则的包裹,试图装入极不规则的、过多的物品,略一用力,便捉襟见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