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乱世里的司马家 (1)

三国大赢家 作者:韩垒


现在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就给他们灌输各种知识,不管能不能吸收,先塞进脑袋里再说。学英语累了,学法语歇歇脑子;学法语累了,学钢琴歇歇脑子;学钢琴累了,学书法歇歇脑子……

但凡做不成龙凤的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父母未免太不厚道了。司马懿的爹就是这种不厚道的人。

司马懿的爹羡慕“八顾”的影响力,一心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名士。可想而知,司马懿前半生的主旋律应该是读书,这种生活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枯燥的。

根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从八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急就章》、《三仓》等古书。对一个孩子来说,读这些书是非常枯燥的,笔者猜测,在休息间隙,司马防会让其阅读兵书,毕竟司马家族是马背上出身的,不能忘本。

插一句话,东汉时期,知识属于垄断产业,只有达官贵人、民间名流才有资格和资本去学习,知识的普及程度有限。这一方面,不比当今,接受教育是一种义务。家族垄断知识,代代相传,形成家学,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部分,形成以血缘家庭为单位的全部文化、技能及价值体系。正是在休息时期学习的兵法知识,为司马懿以后在军事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在兄弟中间排行老二,他的哥哥司马朗比他年长八岁,绝对是神童级别的人物。司马防对长子寄予厚望,潜心栽培他,再加上司马防的几房太太肚子一直没有动静,在一段时间内,司马朗俨然是独苗,更得司马防的重视。

司马朗九岁的时候,在院中读书,其父司马防的朋友来拜见他。两人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加之对方是军官出身,性格豪爽,世间礼仪被抛之脑后,见到司马防,就喷了一句:“司马防兄,还好吗?想死老子了。”

这句话一出,却遭到了一个孩子的顶撞,他说:“轻慢别人父亲的人,也不会尊敬自己的父亲。”

司马防一听,尽管嘴上呵斥他离开,但心里颇为得意。

来客俨然没有料到被一个九岁的孩子将了一军,赶紧向他道歉。可以看出,世俗礼仪已经在年幼的司马朗心中扎下根。这孩子小小年纪已经具备成人思维,也就是说被定位为神童。他被称为神童的最有利的证据,就是十二岁时轻松通过经文考试而成为童子郎,类似如今的考取少年科技大学。

当时的监考官觉得司马朗身体高大强壮,怀疑他年龄造假。司马朗回答说:“我司马家族武将出身,个个身材魁梧健硕,我虽然年龄小,却没有急功近利向官场巴结,谎报年龄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的意思,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

小小年纪,口才了得。监试官觉得司马朗品行和才能果然异于常人。放在如今,这孩子早就占据了各大网站和报刊的头版头条。对司马懿来说,有这么一个年少成名的哥哥,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压力是有了比较的对象,人比人气死人,都是一奶同胞,哥哥能成为神童为何弟弟不行?动力是想证明自己,就要超过哥哥。然而,想超越神童,这无异于登天,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哥哥司马朗的光环下,司马懿只能退居二线,默默地修炼。

对司马懿而言,大哥是他唯一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司马懿的几个弟弟却没有这种压力,不能跟大哥比,可以跟二哥比。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叫二哥的人,他可能打游戏二,做事二,长得二,各种二,但却是人缘最好,混得最好,也是命最好的。司马懿是二哥,诸葛亮是二哥,关羽也是二哥。司马懿是三国众多英雄中,笑到最后笑得最灿烂的人;诸葛亮是半人半神的化身,为世间传诵;关羽是忠肝义胆的人,义气的化身,无论是黑社会、白社会,牵扯到“义气”二字,都拜关羽。

与神童大哥相比,司马懿要逊色很多。看到大哥离家去求学,他只有羡慕的份儿;看到人前人后颂扬大哥,他只有眼馋的份儿……这些童年的经历,无形之中,塑造了司马懿隐忍的性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