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拒曹操 (1)

三国大赢家 作者:韩垒


司马朗以净身出户的方式摆脱了董卓的掌控,逃离了洛阳这块是非之地。

逃离洛阳,司马朗携家带口回到家乡,找到暂时的栖身之地。此时的司马朗还不及弱冠之年,却将整个司马家族抗在稚嫩的肩膀之上,怎一个简单了得。当然,这一切还有其父司马防在背后指导着。

在举家迁徙的过程中,司马懿只是在年长他八岁的哥哥身边做些辅助性的工作,看护行李、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当然,司马朗的坚强与勇气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幼的司马懿。

回到家乡温县之后,司马朗出于安全考虑,认为董卓依靠拳头治国必不能长久,必定有仁人志士讨伐其恶行。战火一起,处于洛阳附近的河内必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司马老家温县距离洛阳不足百里。司马朗召集起司马家族的父老长辈,给他们开了个小型家庭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搬家。

他的理由是河内郡距离京城洛阳不足百里,董卓与起义军之间的战火一定会波及于此,到时此地势必会鸡犬不宁。既然如此,不如趁战火还未燃起,咱们举家迁徙到黎阳,投靠统领兵马的司马家女婿赵威孙,然后再做进一步打算。

迁徙采取自愿的方式,父老长辈都比较恋旧,不愿意背井离乡,只有赵咨愿意一同前往。刚从洛阳搬回老家不久,院内外还未打扫干净,司马朗一家老小又搬到了黎阳,一路奔波辛苦劳累可想而知。

赵威孙为人很慷慨,收留了司马家和赵咨这两家老小。

司马朗走后,短短的几个月内,江湖巨变,关东群雄起义兵讨伐董卓。此时是公元190年正月。然而,群雄内部利益不同,声势虽大,效果却不明显。整日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并无实质性进展。雷声大、雨点小的举动,让洛阳、长安两地的百姓不得安宁,陷入无休止的战火中。司马朗的故乡温县也难以幸免。

不久之后,董卓逃离洛阳,关东群雄的任务象征性地完成,随即解散,洛阳、长安两地也得到暂时的安宁。

曹操担任兖州刺史后,在濮阳与抢他地盘的吕布展开了拉锯战,最终形成对峙局面。濮阳距离黎阳不远,司马朗考虑到战火随时都可能烧过来,决定搬回暂时安宁的老家。

董卓逃离洛阳的时候,把天子也掠走了。司马朗瞅准难得的和平局面,带着家属回到温县。这段时间内,由于战争导致饥荒,灾民流离失所,易子相食,惨不忍睹。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帮助灾民渡过了难关,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爱戴。由于司马朗的眼光和见识,司马家族在乱世之中非但没有家业凋零,反而更加声名远播,享誉海外。

在哥哥的光环之下,司马懿渐渐成长为一名英俊少年。

这天,河内很有威望的杨俊回乡,引起不小的轰动。杨俊是河内人,在战乱期间,赈济受战乱之苦的乡亲邻里,颇有声望。司马家族作为当地的望族,象征性地接待了这位享誉河内的人。杨俊也由此与司马家族的名人有了接触。

这天,杨俊偶然遇到了时年十六七岁、风华正茂的司马懿。根据当时的礼仪,两人互相礼让了一番。杨俊点点头,说:“此人骨骼惊奇、相貌奇特,绝非平凡之人。”

同行之人并不认可,说:“要说非平凡之人,绝对非他哥哥司马伯达莫属。”

接着,同行之人将司马朗的事迹讲述得神乎其神,直讲得口干舌燥方才罢休。杨俊说:“司马伯达历经凡世尘俗,人性已经定型。若论可塑性,其人绝对不可估量。你看,此人印堂光明如镜,晶莹饱满,这预示着他学识渊博;山根丰满,眼神充沛,这预示着他福寿俱全;颧骨深谙川字纹,这预示他权势地位高,可为栋梁之才。”

这是有关史书对司马懿最早的记录。

曹操在乱世中脱颖而出,他接手七零八落、破败不堪的大汉集团。借助大汉集团这块招牌,依靠自己的能力,逐渐成为乱世中的佼佼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