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乐旅 1(9)

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作者:李贤娜


孔子不是中国第一个出来旅游的人,但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实践者,是“游学界”的大师级人物。我们说的游学,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大概有这么三种形式:一、远游异地,从师求学;二、沿途观光,增长见识;三、各地游说,分享知识。这三种形式,孔子兼有实践。是以,人们常说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的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的游学始源。

现在关于孔子周游列国的说法很多,大抵认为其卷入政治斗争后毅然辞别而流亡列国,更有好事者多番渲染其累累若丧家之犬。但我认为孔子生性豁达,乐观开朗,世事常明知不可为而尽数为之,他周游列国不外是寻觅良主、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应是满载阳光与希望上路,纵然路上偶见风雨也不影响旅途心情。

孔子一生走过许多地方,大小诸侯国都有涉足,最壮烈的旅游当属他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在此之前,他有过其他短暂的“旅行”,比如公元前517年,鲁昭公被“三桓”打败后投奔了齐国,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两年后,公元前515年由于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又由齐返鲁。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的早期出行当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洛阳见老子“适周问礼”。

一、第一次正式游学:政府全程赞助

在鲁国教学的日子,孔子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尽管年纪轻轻已是誉满鲁国的大学者,但孔子仍不能解答学生们的所有疑问,也无法为困惑多年的问题找到答案。在鲁国找不到答案,他决定动身去外面求教游学,第一选东周首都洛邑。原因很简单,就像今天许多人爱到首都北京做“北漂”一样,首都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肯定高端人才云集,藏龙卧虎。

目的地选好了,可旅游经费是一个难题,交通费、住宿费、旅途开销,到了目的地找人请教问题还得带上礼物,给点咨询费。当时的孔子刚办私学不久,显然没有足够的资金够自己挥霍。孔子的学生南宫敬叔这时站了出来,他是孔子收的第一批弟子,他的爸爸孟僖子是鲁国大夫。南宫敬叔听说老师要去首都考察,便找到鲁国国君,先把孔子夸得天上有地下无,接着说:“老师要去洛阳找寻一个答案,那就是为什么周朝当年兴盛,而现在却衰落。这个答案找到了对鲁国有借鉴意义,是利国利民的大课题,您何不给他提供赞助呢?”鲁国国君一听,觉得还挺有道理,便同意赞助孔子。

公元前518年,这是孔子第一次正式外出游学。经鲁国国君批准,南宫敬叔陪同上路。他们的路线是从今山东曲阜出发去河南洛阳,全程不到500公里。今天自驾车的话,算上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吃饭、上厕所,总共用不了8个小时。来回一趟,连油费带过路费1000元左右。要是坐火车,那就更省钱了。但孔子的时代没有汽车和火车,想到洛阳去就要坐马车,鲁国国君给孔子配了一辆马车、两匹骏马,还配了一名车夫。往返车马费、住宿费、途中消费全程由鲁国政府赞助。

经过数百里路长途跋涉,孔子终于到达了洛邑。洛邑史称王城,东周最高统治者从搬家过来直至灭亡,在洛邑活动了近五百年。这座城是什么模样呢?据考古资料显示,王城南邻洛河,西跨涧河(古称瓒水),呈不规则的方形。孔子这次来洛邑的目的很明确:“适周问礼”。

孔子去拜访了当时住在王城的大师老子,向他请教礼仪。当时的老子是周天子的“图书馆馆长”。老子接待了孔子,还给他开了一些“书单”,比如《诗》、《书》、《周礼》等典籍。大概也允许孔子阅读馆中所藏“四方之志”和“三皇五帝之书”,并指导孔子读书的技巧和学习礼仪的方法。孔子一生只见过老子一次,但只此一回,便论尽了人间苍穹,无涯理道,生命万象。想象中的孔老会谈,定然字字珠玑,舌灿莲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