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啤酒、打口带、EM7,以及二府庄中安放的青春(11)

昨日不辞而别:废都摇滚记忆1990-2014 作者:锤子


懂的人去给别人干活,不懂的当老板,那些老板不知道这是啥东西,配货的人是专业的。北京的、上海的,甚至还有西安的,这些懂打口带的人,去了之后留下来给人家配货,按月发工资,也很辛苦的。我在那边配过一次货,四万张碟,一个小老板包了一批货,过来的货全是散的,套里面装的碟,没有盒子。然后把这些碟给配出来,每个箱子要配得比较平均一些,好货、烂货的比例都要差不多。干了三天,而且是夏天,将近200平方米的石棉瓦房子,特别热,热到脱得只剩裤衩,要不是里面还有女工,估计我早把裤衩也脱了。最后有人说:“其实你脱也没事,谁看你啊,这都是阿姨,啥没见过。”我说好歹留点儿底线。就一个风扇,舍不得买大风扇,老板给自己弄了个小风扇吹着。四万张碟里面大概比例是:古典吉他不到十张,战车(Rammstein)只有四张,哎呀那批货真够烂的,几乎都是垃圾。我觉得南方人做生意胆子正,虽然他不懂得怎么做,北方人胆小,懂这个,但是不敢做。比如说一次包十吨的货,北方人就想看看货里面都有啥,十吨货是什么概念,就是根本看不出来里面是啥,集装箱打开,你能看到集装箱外面这一层,不可能把货取下来让你看。从漏出来的这层判断这一集装箱的成色,拿这个来估算价钱,然后再算一吨多少钱。你说要了,好,开始称,就不能反悔了。开始的时候赔得很少,慢慢地赔得就多了,因为有些货太烂,打得乱糟糟的,全卖塑料了,不挣钱算赔嘛。你看工人,拿铲子铲、往车上倒的那种,准备拉到塑料厂。当地人文化水平特别低,工人几乎都不识字。我想着能在他们那里拾点儿好货,拿纸写个乐队名字,不认识。但是他们每个工人怀里都会揣上几张碟,有时候铲着他以为是好东西的,就揣在身上,“哎,你要不要?”“多少钱?”“50!”

这生意从八几年起一直到现在还在做,淘汰一批人又上来一批人,现在基本上没有本地人做了,都是外地人在做。现在市场虽然不好,但优点是竞争也少了,以前很多老板在做,现在只剩下两三个老板。货也少了,但是他们还能挣到钱。他们的思路现在也变了,已经不依靠打口带这些,而是直接跟国外的唱片公司联系,走私给香港供货。以前是香港给内地供货,现在内地给香港供货,做的是香港人的生意。比如说香港人拿50块钱一张的,内地拿也就20块钱一张,差别非常大。因为香港人拿过去在专卖店里卖,正儿八经那种,他们都卖140块钱一张,利润很大的。我在那儿见了好多香港人看货。

各种因素,走私、黑社会、正规公司、当地政府,互相之间暧昧配合,慢慢促成了这件事情的发展。汕头因为有了这个产业,富了很多人。你现在去,会发现那地方什么都没有,就酒店多。以前是那种不管多大多小都叫酒店,现在真变成酒店了。那地方也没什么资源,以前是中国的录像带生产基地,几个大厂子,专门生产录像带,所以他们需要塑料,最后这些厂子都倒闭了——没有录像带了,就倒闭了。做录像带的厂子特别大,就跟以前的纺织厂差不多。

现在进货,整整一房子的货,全部是CD,箱子垒得特别高,你觉得好就随便挑,得算钱呢,一天之内如果挑不出八箱就赔,而且越挑越慢啊,到最后,一小时才能挑出一两张碟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再挑了,就只能去进点儿贵的货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