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光复南路290巷3号5楼(2)

滚石30 作者:段书佩


从平实到绚烂:

走过了30个年头,唱片市场变化之巨大,可以用“颠覆”来形容:

渠道部分:早期唱片公司由中盘供输到各唱片行,其后中盘式微唱片公司合组物流公司直营大型连锁唱片行,2000年因科技改革了实体唱片,唱片市场大幅衰退,唱片行从1000多家到目前只剩不到100家的市场规模。

产品部分:承载音乐的载体有着革命性的改变,从最早的黑胶唱片到立体声匣式四轨录音带,再转变为轻薄短小的卡式录音带;黑胶唱片被更容易保存且没有噪声的CD取代。录音室中处理录音母带的1/4英寸24轨盘带被数字录音带取代,当数位科技时代来临,MP3格式确立后,这些载体又全部被摧毁。

价格部分:从销量最大的卡带批发价来看,1980年一卷卡带的批发价是新台币90元。大约是每隔一年半到两年调升一次价格,只升不降。2000年后涨到一卷卡带新台币180元之后,就再也涨不动了,透过这个现象明显可以看出唱片产业30年来的发展曲线。

著作权部分:历经1985年及2001年两次“明天会更好”的反盗版行动,台湾在华语流行音乐界树立起尊重著作权的指标地区地位。

我的职场生涯刚好在这个剧烈变革的第一线拼搏,看尽了唱片界的烟波水舞、过眼风华,在台湾流行音乐演进史中,新载体的出现连带牵动渠道的结构性的改变,当我们细数渠道的变革时,仿佛看到了科技改变并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端倪。

黑胶唱片(Long Play)时期:

台湾的流行音乐市场正式进入近代发展巅峰,进入80年代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音乐载体是黑胶唱片,直到80年代末期因为CD大举量产,黑胶唱片渐渐走入历史。目前,黑胶唱片的用途仅针对专业DJ操盘播放使用,不过还是有少部分的专辑在欧美仍有生产,以飨发烧级音响迷。当时流通于市场的是12英寸、33又1/3转规格的LP(Long Play),因为产品的封面设计本身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唱片行对于销路当红的产品,都会以正面一张张摆满整面墙壁为陈列方式,店面中间放置着与黑胶唱片尺寸大小相同的唱片柜,店家将黑胶唱片放在这些唱片柜中,消费者在其中翻找自己喜欢的唱片,趣味盎然。

80年代以前唱片行的经营模式大多是社区形态,类似于家庭式的管理,一对夫妻带一个店员,老公管业务销售,老婆是会计,店员经常由具有专业音乐知识的年轻人来担任,以让消费者问不倒为荣耀。当时台湾音乐市场尚在萌芽阶段,产品的发行量还不大,30到40平方米的店面所摆放的商品已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店里经常会有几个老主顾流连于各个唱片柜之间,店家与老主顾之间建立一种极佳的互动关系,老主顾甚至会提供新的市场信息给店家作为进货参考,在音乐信息来源有限的年代,这种人际关系对店家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偶尔有几个新上门的客人需要买比较特殊的商品,再跟唱片中盘商调货即可,一来不必堆积太多存货,二来服务亲切,几次之后新客人就会变成老主顾,生意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个产业。

唱片中盘商在这段时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货品流通供应角色,也是唱片公司主要的业绩来源。中盘商的业务员同时具有协助唱片公司宣传推广产品的作用,若是中盘商的业务员对某家公司的产品有所偏好,往往会努力说服店家多多在店里播放并陈列,给这些产品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所以唱片公司的业务员都跟这些中盘商的业务员建立深厚的友谊,既是在做生意,也是在交朋友。

一家唱片行,一般都同时有两到三家不同产品类别的唱片中盘商为它服务,而一个中盘商业务员大约可以服务15至20家卖家。一家规模大的中盘商可以拥有200家以上的卖家,规模小一点儿的也有近百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