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滚石很重要

滚石30 作者:段书佩


为什么滚石很重要文 / 张钊维

滚石唱片30年,在我生命中占了四分之三强的时间,并且这比重还在继续增加。我听音乐的历程是从滚石唱片的史前开始的。那时念小学,背井离乡念大学的哥姐们在家里留下几十张黑胶唱片:四兄弟、木匠兄妹、赛门与葛芬格、森林中的打铁匠、杜鹃圆舞曲……成为我一个人在家时最大的享受。当中有几张国语的,是洪健全文教基金会出版的《西出阳关》,还有新格唱片出版的《金韵奖第一辑》。

黑胶的音乐启蒙,很快就转变成轻便的录音卡带;对于五年级的我来说,录音卡带是真正铭刻着成长记忆的介质。我曾经称呼我们这个时代是“录音带时代”,有别于我哥姐作为婴儿潮的“黑胶唱片”时代。从后来的发展看,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某种时代的过渡性:我们不像听黑胶唱片长大的婴儿潮前辈那样,具备源自学生革命狂潮的自信、浪漫与冲劲,也缺乏他们所碰到的台湾经济起飞与祖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两波人生的大机遇;而跟听CD与MP3长大的下一代比起来,我们的成长基因里又残留了过多的理想,而看不清楚眼前的现实,或是不愿面对那些被我们认为琐碎的微小现实。

但是当时我们不知道这种过渡性。在我的中学到大学阶段,滚石这个平台汇聚了罗大佑、张艾嘉、李宗盛、陈淑桦、陈升等等后来红遍华人世界的熠熠明星,而我们这个时代则通过卡式录音机以及后来人手一台的随身听,合力打造了一个音乐帝国。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念高中时通过生平第一台白色的手提录音机,听到黑色罗大佑的嘶喊时,那种直透心灵的震动。这20多年来,音乐的载体不知经历过多少变迁,但这些最早的录音带,依然一路伴随我由台南、新竹、台北直至北京。这里头,除了滚石之外,还有飞碟、点将、新格、拍谱、喜玛拉雅、蓝白……

期待每个月出版的新专辑,就成为我成长过程中无法磨灭的回忆:一面计算口袋里少少的零用钱,一面在唱片行里来回寻思到底要买哪一卷。这其中,滚石唱片被挑中的比例通常是最高的。

这跟个人的态度与喜好有关,也跟时代的潮流有关。录音带时代的成长恰恰伴随着80年代台湾、社会与经济的转型:从过去的管制、权威,到后来的开放、多元。而滚石唱片的每一个歌手都有着不同的风格,恰恰呼应了这个原本一元化的社会在松动当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个体丰姿:或者张扬或者低调,或者青春或者成熟,或者轻松或者纠结……这是一幅当代台湾真实社会的浮世绘拼帖,也恰恰提供了我们这个时代在“转大人”的当下,青春躁动情绪的投射对象与代言出口。

80年代末的变动比我当时所认知到的要更快速。且不谈政治经济上的变化,单单看一下当时台湾高科技代工业在国际上的起飞,其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始料未及的。当因为台湾高科技业者的勤勉与聪敏,而使得每个人都有个人计算机之后,信息与文化的载体就有了彻底变化的物理基础。个人计算机取代录音机与随身听,成为称霸下一个十年的传播工具;从CD的普及到后来网络的发达,录音带的消亡成为弹指之间的逸事。在人类声音科技的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像录音带这样,短短20年之间占领所有的家庭、餐厅、音乐厅、办公室与工厂,而后又快速退潮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