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类中心的动物书写

答同代人 作者:董启章


有人可能会以为,现在流行的电子宠物把人和动物的关系都疏离化了,人对待动物就等于对待一个程式化(无论如何变化多端)的电子机器。但我们也许没有察觉到,人类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在用对待电子宠物的态度来对待真正的活猫活狗。我们不是一直在把可爱的小动物视为照顾、养育、训练的对象,细心察看和监管其健康状况,喂其食物、陪其玩耍、教其听话,意图把它畜养成一个“小人”吗?我们有什么时候曾经把它们视为独立自主和对等的个体?

而关于动物的书写,在在显示出这种人类本位的角度,借文字论述把动物塑造成一个符合人类世界价值的形象。所谓动物书写粗略可分为四类:首先,是寓言性的动物书写,即以动物世界隐喻人类世界,从而带出与人类世界的政治、道德、人格等有关的教训。古至《伊索寓言》,近至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也属此类。寓言性动物书写很明显一点也不关心和关乎动物,它不过是借“动物”这组意符来论述完全只关于“人类”的问题。第二类,是科学性或知识性的动物书写。这类看似客观事实的研究和描述,目的除了是对动物生理、生态及行为的了解,也是人类中心的广义生物探索的一部分。第三类是常常在媒体上出现的“动物故事”,即表面上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呈现出动物可爱的一面的故事。这包括什么子猫物语、子熊物语,什么猪哼、斑点狗之类。这类仿似关怀、爱护动物,代入动物主观经验的故事,事实上完全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投射,把动物的动物性去除,以“人化”的姿态满足人类感情喜怒哀乐的需要,因此亦是虚伪和自欺欺人的。

最近读到的加藤由子的《猫咪博物学》应该属于第四类。这类书写虽然亦建基于对动物趣味知识的陈述,但却自觉地突出人的角色,承认人对动物了解的局限,并坦白道出人往往把动物“拟人化”的倾向。既然人是书写/认知主体,人本的角度及其局限和偏狭,自然是无可回避的事实。问题并不是如何超越人本的角度,真正代入动物的眼光,体察其本身的感受,因为这是绝不可能的,声称有这可能的人也是不诚实的。我们人类可能做的反而是尝试了解或至少是自觉于人兽的界限,并在这界限内谋求认识和关怀的可能。

当我们了解到“可爱”的啤啤熊只要轻轻一巴掌便可以把我们的脑袋报销,“凶残”的食人鲨鱼其实不过在吃一块符合它胃口的肉食,我们便会明白人类如何把自身的非必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强加在非人类的动物世界上,搞出种种美丽或不美丽的误会,或荒唐的“惩凶猎鲨行动”。反过来说,论灭杀其他物种和同类的数量和凶残度,人类之“恶行”,无物种能望其项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