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与泰山(三) 1

深度行走 作者:陈传意


孔子出生时,统一近五百年的周朝,已分裂成许多诸侯小国,穷兵黩武,互相攻伐,战事绵绵。孔子心急如焚,每次登临泰山,都在一边探究泰山封禅及泰山自然与文化,一边思虑现实国家的治理、社会秩序的稳定。

周公很早辅佐父兄文王武王,伐纣灭商。建周两年武王死,子成王不到十岁。天下不稳,武王托孤周公。武王弟管叔、蔡叔不服,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三年平叛。灭商前,周政治中心在渭水流域丰、镐( 西安 )。克商,武王觉得周远离东方不利统治,建都洛邑,分封,行井田制,制礼作乐,实施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典章制度。孔子认为周公是华夏“元圣”,顶礼膜拜,劝导当时统治者向伟大的过去看齐,“克己复礼”。由此,对过去美好的向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主要特征,要求用过去度量现实,“以史为鉴”。西周初年,周天子曾将周公和姜太公分封泰山南北的鲁、齐。齐国融合东夷文化,“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一跃经济富庶。鲁则秉承周朝礼乐,重农耕,成为礼仪之邦。齐历经几代混乱,至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尊王攘夷”,“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然而,桓公终因内宠把持,被密谋害死。此后,晋楚崛起南北,齐一度危机,经晏婴治理,复为强国。而鲁曾在夹缝周旋,为何军政未废,更无腥风血雨,一直稳健前行?根本原因是采纳孔子建议。齐闻之恐惧,遂给鲁定公送去香车美女,鲁定公从此迷恋声色,怠于朝政,疏远孔子。孔子深深失望,忧谗畏讥,率弟子周游列国,冬去春来,辛劬坎坷十四载,始终未被重用。

“礼崩乐坏”,孔子痛心疾首,常常梦见周公,寤寐以求,决心穷其一生恢复“周公时代”的“礼乐之邦”。认为统治者如用行政命令管理百姓,用刑法制约百姓,那么,人们只会不图犯罪,而不知羞耻。当用道德教化,用礼仪约束,“以德治国”。这样,人们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曲阜乃周公封地鲁国都邑,孔子沉浸周朝典籍,又深受泰山南北自然与文化的影响,面对诸侯纷争,提出一系列政治理想与社会主张。由此编修《 春秋 》,记录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的历史,希望诸侯以古为镜。弟子在他死后将其话语整理,编成《 论语 》。这就是封建中央集权的重要理论根据和社会稳定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主脉,几千年传衍不衰的文化基因。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的建筑规制,与帝王宫殿陵寝墓地等同,举世唯一。孔庙负北面南,松柏蓁蓁,坛阁幽幽。从圣迹殿、寝殿、大成殿、启圣殿、崇圣祠、杏坛、大成门、双德门、十三碑亭、奎文阁、大中门、弘道门、圣时门、壁水桥、仰高门、庙坊、太和元气坊、棂星门、金声玉振坊,至万仞墙,为历朝建筑、供奉,历代君主对孔子的尊崇,达到极致。尤其大成殿,金碧熠熠,气势巍巍,与故宫太和殿、泰山岱庙天贶殿,并列中国古代三大宫殿。殿前十龙柱,均在整石雕刻上下相对二龙,飞云腾彩,各臻神奇,无一雷同。艺术玲珑剔透,刀笔栩栩如生。殿内廊柱皆楠木,彩绘团龙错金,拥簇孔子,伴其传人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及“十二哲”。孔庙一般建于城乡平畴间,而耸入泰山之巅,亦举世唯一。孔府是孔子后裔居所,仅次于明清皇宫,宋仁宗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为“衍圣公”。孔林乃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与园林,因历代书法大家题碑堪称碑林。“斯文在兹”,一教师、一学者、一文人,在此享受“万世师表”、“至圣文宣王”尊荣,古今恐怕只有孔子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