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夷,棹歌闲听两三声(一)2

深度行走 作者:陈传意


上风上水,往往孕育宇内大化、绝世文明。泰山滋润了儒圣孔子,武夷缔造了“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师祖朱熹。“东周有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熹诞于闽北,一生有半个世纪隐居武夷治学著说、讲学传道。其《 资治通鉴纲目 》《 论语集注 》《 孟子集注 》《 大学章句 》《 中庸章句 》《 周易本义 》《 诗集传 》《 楚辞集注 》《 伊洛渊源录 》等81种739卷,继承周敦颐、二程,兼并释、道各家思想,以穷理致和、反躬践实及居敬为主旨,形成一个庞大而璀璨的哲学与儒学精神价值系统,为元明清开科取士必修科,“学达性天”,“大儒世泽”,迄今仍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承先启后的旗帜。他在山水间悟出旷世“天理”,俨然是站在武夷山巅俯瞰世界的圣哲。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宋以后封建社会思想形态之主流、世界文化史之大观,似再无人攀越。朱氏学说与这里的佛教文化“云门三句”迷津、道教文化“洞天仙府”奇观,寓武夷一体而各呈异彩,发千声而通天籁。儒释道自古既统一又抗衡,甚至不共戴天,而被朱子一统于武夷,乃中华文化之幸事。朱熹的思想体系被世界誉为“后孔子主义”代表,欧洲学者断言最早的欧洲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当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欧美许多知名大学都有研究朱熹理学的博士学院,这是武夷山被评为世界遗产的关键因素。

远古鸿蒙,开天辟地。闽北出了个朱熹,风化了曾经凄冷的福建。朱熹立足武夷紫阳书院,开创匡庐白鹿书院、中原嵩阳书院、长沙岳麓书院,传道讲学,皓首穷经,直至大限归化。《 宋史 》载北宋文人学者八十九,福建占十七,时从中央到地方,闽人为学为官者天下数一。“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柳永,还有中国文学史不可淡忘的人物张元干、刘克庄、严羽,史家郑樵、袁枢,书法圣手蔡襄,人类最早法医专著《 洗冤录集 》归结者宋慈等均诞于福建。人才辈出之地,当是文化丰盛之邦。朱子理学的传播,使福建文化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血脉,也巩固了中原王朝对闽地的集权。朱熹将“天理”弘扬到极致,实现“天人合一”。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的结果是羽化成仙,但扑朔迷离;佛家主张对世间万物施以仁慈,但过于纯粹。而朱熹在山水中深悟“天理”,剔除“唯心”“虚无”,问鼎辉煌。因此,武夷山可谓山与水、文化与天理、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独步历史,天下不再。

既然“天人合一”,那么,在这片土地上就不许悖逆此道。闽越古国的毁灭,也就在所难免。

秦以前,楚灭越。战国时,越人勾践的子孙南逃至武夷,与闽人融合,传播中原文化,立闽越国,闽越族从此衍续,虽偏一隅却缔造闻名遐迩的闽越文化。至今,武夷悬崖绝壁还遗留越人“架壑船棺”、“虹桥板”和“仙船”,神秘,蹊跷,悬疑,风雨沧桑三千八百载。汉代闽越王城遗址,是江南目前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古城址,这座干栏式建筑宫殿在国内古建筑中绝无仅有,凿证武夷山曾是闽越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都市、文字、青铜器是文明成熟的三项标志,武夷全部拥有。这座王城的地理布局、构建风格,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又兼闽越文化特质。对于固守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当然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闽越王无渚擅自称帝。汉武帝闻之大怒,派大将征剿,一把大火将闽越王城焚为灰烬,残酷屠城。连同文化一起毁灭,可见汉武帝残暴的一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