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看到双面版本

李欣频的私房50 作者:李欣频


《心灵印记》(Scream of The Ants),导演:莫森·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baf)

你怎么看待你原来的生活,你就会怎么看待你要去的地方。

刚谈到如何从负面到正面,现在来谈:同时看到正、负双面版本的意义。

影响我最深、也是我在《十堂量子创意课》中第一堂提到电影一开头的画面:一对夫妻到印度旅行,两人手持一台摄录机在同一辆人力车上,摄录机到女子的手里,镜头里都是鲜花、纱丽,但摄录机一到了男子的手里,镜头里尽是垃圾、肢障儿童──在同一条路上,两个人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印度的全貌其实是鲜花、纱丽、垃圾、肢障孩童的总和,这就是二元对立世界的特征,每个人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看不到全貌。

当我们不以二元对立的角度看世界,不贴标签,不去分类,不选边站,我们看世界的视野才不会被自己狭隘的眼光遮蔽了一大半儿。我们要先学会从旧的思考点到对立的思考点,然后在两端点之上看全貌,再进一步练习:不以任何“既有的成见”、“别人的意见”来看待人或事物。我们要学会先关耳、闭嘴,关掉所有外来意见的纷扰、关掉自动反应的评断程式,然后用心看,看到全貌细节,看得很深入,看进自己的生命里,与其融合为一,并学会不给任何判断、比较、分数、意见、疑问,把眼前的人或事物,视为一个遗世独立的小宇宙系统,保持完整地纳入自己的总脉络之中,如此我们才会有海纳百川的广阔人生流域,而不是轻率地贴标签,然后因挑三拣四地越活越狭隘,导致目光如豆、资讯知识偏食,观点见解偏颇,最终造成心灵意识上的营养不良。

这部影片给我的重要启示是:你怎么看待你原来的生活,你就会怎么看待你要去旅行的地方。

电影中还有一幕:印度师父带孩子们到恒河尸体焚化场边,以耳朵听死亡的声音、以鼻子闻死亡的味道;当这些孩子们下课后,全脱了衣服兴奋地跳到恒河里玩水,死亡近在咫尺,但他们自“死亡”学到处在当下、及时行乐的活力,很让人动容。如果能每天晚上“虚拟死亡”一次,早上“重新诞生”一次,这会是旧感官迅速汰换最快捷的方法。每晚让负荷沉重、深受制约的思维感官全部死掉,经过一场仿佛是死亡般的深度睡眠后,孕生出全新的、一双从未听闻过任何声音的耳朵;初睁开双眼,面前的一切,都是此生第一次看到的,尚未被命名、尚未被赋予定义、功能、个性,一切就等着你来全权设定……

这是一部在许多方面启发我非常深远的电影,其唯美清幽的配乐更是陪伴我写完《14堂人生创意课2》,很推荐大家看看!

编者整理的情报库:

《心灵印记》(Scream of The Ants),或译为:蚂蚁的尖叫。

导演/编剧:莫森·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baf),主演:马莫德·乔若莱(Mamhoud Chokrollahi)/玛莫儿·夏德兹(Mahnour Shadzi),制片国家/地区:伊朗/法国。

剧情简介:《心灵印记》是导演马克马巴夫向理想主义的一次回归,除了延续哲学议题,片中更是对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展开激辩;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灵印记》更像是一则充满哲学意味的寓言故事。

电影跟随一对夫妇在南亚大陆旅行,忠实记录下点点滴滴的经历:妻子相信上帝,虽然她的丈夫是个无神论者。马克马巴夫以其“反智”之姿抛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重新思考。他用这对旅人的“行囊”代表人出生后背负的包袱,所带“椅子”代表个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价值,当舍弃所有后,留下的会是最纯净的美丽,还是最赤裸的伤痛?

影片《心灵印记》带给人们深深的反思,甚至超越影片本身。这是一场探索心灵的印度游记,也是追求生命真谛的恒河洗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