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进哥大 (2)

香国奇才吕碧城 作者:林杉


凌楫民,又名凌启鸿,浙江吴兴人。他深佩吕碧城的才学,海外相逢使得他们相谈甚欢,时有诗文唱和,他还将吕碧城所撰《革命女侠秋瑾传》介绍给纽约、芝加哥等大报刊载,深受彼国文人赞誉。后来他因事先于吕碧城回国,先后任北平大学法学院教授和上海法律事务所律师。

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小吕碧城一岁,曾在苏州景海女中、上海务本女中就读,一九○七年官费到日本东京女高师留学,回国后到北京女高师任“学监”,一九一八年获教育部资助来美,她比吕碧城晚一年回国,获哥大硕士学位,任北京女师大校长,不久在学潮中落水,回到苏州教书,一九三八年因与侵华日军交涉占房等事,遭日寇枪杀。

哥大的课程并不是很紧张,上午三小时,下午两小时,为了打好英语基础,吕碧城从入门课和初级课开始,尔后再及中级、高级课程。

吕碧城很注重语言实际能力的锻炼,她一面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练习古典文法,一面练习听力会话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她庆幸当初选择住在潘斯乐尼宾馆,给了她得天独厚的条件。

吕碧城写诗记下了此时学习英语的体会:

梵语西来更有情,频传芳讯慰倾城。

相如早证鼜蜞梦,变格簪花效蟹行。

她一改中国传统的竖写,开始“蟹行”起欧西文字来。

寒假快到了,她的会话能力有了相当提高。同学们告诉她,学英语不只是文法修辞,译著可得文字和思想的双璧,不能只做语言鹦鹉。那时,中国对西洋史的了解和人才都很缺乏,为普及这一知识,受到英语的严格训练,她跑到图书市场买来派特饶伯子所著《美利坚建国史纲》,利用假期试译这部英文著作,同时在宾馆打发寂寞。这部书分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章,直到回国后的一九二五年才告完成,并由大东书局出版。这也是她在哥大读书期间的意外收获。

在进修英语课的同时,美术课也开始了。

美术课她亦是从基础课学起,先是美术史课,接着便是素描、写生和临摹。绘画,世界是相通的,只是东西方绘画技法不同。老师上课以油画、水粉为主,主要是练习比例、透视和色彩的明暗。对于素描,吕碧城并不陌生,小时候父亲教她学画,画的是芥子园花卉,记住那些枝枝叶叶的线条,便可进入绘画境界。

哥大的绘画,则是从人体或动物的素描开始,有时是男性长者,有时是女性模特,有时又赶来一头水牯。最使她感到不自在的是男性裸体的素描,常使她脸红耳热,男性身上那个无耻的东西垂落在那里,毛毛烘烘,令她生厌。

吕碧城买来画夹、画笔、油彩、写生簿和调色板等绘画工具,极其无奈地在课堂上画那个木雕样的人体。她没有想到,中国绘画能激发许多思想的灵感,而学人体素描竟然是那样枯索无味。

不上课的时候,她就跑美术馆临摹,图书馆读书。有时她到附近的水乡和林间写生。

纽约的夏天很热,她最爱去的地方便是海湾的沙滩。蘑菇似的遮阳伞竖在金色沙滩上,碧蓝的海水一波一波涌来,五颜六色的泳帽点缀其间,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一种安谧之感。吕碧城坐在岸边的树荫里,手不停地勾勒着,画板上慢慢显现出风景的笔痕,她像钟表师一样,细心地组装着每一个部件,最终成为一幅完整的图画——海水、沙滩、海浪、阳伞的有机组合。最抢眼的是边沿近景处那株美丽的秀木,它的枝干和叶子占据了半边天空,使得这幅写生更富于透视的距离和层次感。

有时她骑车也到格林威治西村写生,那里是巴黎拉丁区的翻版,窄窄的街道却热闹非凡,沿途布满咖啡屋、小酒吧、小书店、小饭馆。因着十九世纪意大利人在这里做生意,所以整条街道有着意大利的风味和情调,同时又是美国妇女争取解放运动的地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