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教育“死要面子”(1)

给理想一点时间 作者:李志题


李吉明

昨晚,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访问学者石毓智在武大作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讲座,批判当今的中国教育就是“死要面子”,老师、家长、学校对学生的期许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语就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2011年12月22日《武汉晚报》)

应该说,石毓智“死要面子”的论述直接揭示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病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个“死要面子”,才让原本是多彩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怪圈,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生产车间,将教师变成了工人,将学生变成了产品甚至是道具。然而对于踉跄而行、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来说,除了这个“死要面子”以外,“死不要脸”现象更值得重视。

现象一:为了脸面使劲折腾,结果却丢了脸面。总是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于是便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折腾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在这期间,基层的教育工作在从声名远播的“洋思经验”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式,从蔡林森的高效课堂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从“探究性学习”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分槽喂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学习与借鉴中,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而当我们深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去看时,却发现教师还是那些教师,学生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唯一不同的是,教师越来越不像教师,学生越来越不像学生,课堂也越来越不像课堂了。

现象二:打着学术的旗号搞诈骗,没钱难道就不是好教师?教育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本无关科研。可某些地方却偏偏出台了诸多规定,比如评高级教师或者教授等必须要有发表的论文或者成果。于是教师们胡乱拼凑、抄袭摘录,各学术刊物也趁火打劫,规定可以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但发表人必须出版面费,金额从四百元到几万元不等。无论你的论文写得如何,也不管你的作品是否原创,只要有关系加有钱,就可以照登不误。而到了职称评审时,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够条件”教师,又遭遇“必须得有淘汰”的评审规则。既然谁有关系、谁送礼就让谁过关,谁无人无钱就被刷掉,那么不跑不送岂不成了不明事理的傻蛋了?

现象三:掩人耳目玩“猫腻”,教师为何不如“妓女”?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的教育者,说“我们没有理由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既不为人师表又不教书育人,只是在教育岗位上发自己的财”。一边是从国家到地方有关部门的禁令不断、雷声震天,一边是教师对治理教育乱收费进行公然反抗、“补课”热火朝天,而且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让学生、家长签字证明自己是自愿的;明明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预订的教辅资料,到头来学生不得不说是自己在大街或书店里买的。而到学校评价教师时,学生又被打了招呼:“测评的时候给老师打分高点啊!”为了评个班长,家长有时候要出点血本;中考或高考时,老师更是“关爱”有加,不是积极传授作弊的诀窍,就是动用所有关系争取指标;学生好歹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捞得了一个大学生的名分,却苦于工作无着落不得不浪荡街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