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在哪里?(2)

给理想一点时间 作者:李志题


年会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先生致电祝贺活动成功,与会者都在公共外交或国际关系领域有着丰富或一定的经历。在中国开始认真探索公共外交(PublicDiplomacy),即从如何提升国家形象的角度为外交政策创造有利条件的环境下,国人对“自己是如何被外界看待的”这一命题日益表示浓厚的关注。来自中国的与会者基本一致认为,“中国的真实情况与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落差,公共外交的重要目的正是弥补这种落差。”与会者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由察哈尔学会承办的《公共外交季刊》总编辑赵启正先生在其2011年秋季号“总编的话”里表示:“我国的公共外交事业是在明晰的国际战略的指导下,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推进的。作为公共外交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我们必须了解世界发展的战略趋势,洞察多样的国际关系。”

公共外交的对象显然是对方国家的公众,如何有效使对方国家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为本国外交政策提供良好、稳定的舆论基础。外交无小事,外交有对象。

我参加的小组讨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由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杨锦麟先生主持。杨老师在主持中提到“中国在展开公共外交的过程中不能自恋”。我的解读是:一切以受众的感受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而千万不能陷入自以为是或自我陶醉的圈套。政策的优劣不是由政府自己判断的,由自己做出的评估永远不客观,不真实,从而缺乏公信力和解释力。

举一个例子:外国人如何看在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不少国内外人士认为,它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没什么用,它不是真的代言中国,而纯粹是忽悠老外。我个人觉得,投入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付出的税金所制造的宣传片,展现的是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中国,向美国人传达“中国已经不落后,而正在快速发展”的信号,至少起到初步的推动作用。

不过,我也难免产生“又是中国政府宣传(Propaganda)”的感觉。不少外国人,尤其是西方媒体,早就对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炫耀式宣传感到厌烦。其实,外国人真正想看到的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中国,而是包括众多问题、缺点以及矛盾在内的负面形象,因为这样才是可爱的,健康的,中庸的。比如,外国人对“在城市蜗居的年轻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一定会热心关注。

从上述李小姐的故事也不难看出,真正深入人心的“中国”,并不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或政府举办奥运、世博等国家大事,而是真正走出去的“人”,人的表情、举动、气质,才是代表中国的。公共外交永远是以人为本,靠人推动。它不仅是政府的任务,更是每一个走出去的企业家、留学生、游客等民间人士的责任。每一个走出去的中国人都要认识到:我身上带着名叫“中国”的一张名片。那么,中国公共外交战略务必“国退民进”,即政府首先需要退一步,顶多提醒每一个中国公民抱有一颗“自觉”的心,促使民间进一步。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从而必须辩证地去面对。围绕中国人的新形象问题,除了中国人自身需要改进,外国人也需要做出应有的努力。我想有两点值得反思,并且改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