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男性气质的守旧与变革(7)

性别之路: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探索 作者:詹俊峰


这种协商主要体现在性别关系的情感维度。大多数父亲都期待他们的孩子能够发展出符合他们各自生理性别的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模式。在《爸1》中,每次执行任务之前,父亲们对于孩子最常见的叮嘱就是:“某某,记住你是个男孩儿!你要保护女孩子们。”或者“某某,你是个女孩,记得要矜持一点。” 在针对男孩子的性别教育中,撒娇可以被接受,但不会被鼓励,而若是他主动担任大哥哥的角色,或者有勇气有担当,就会被父亲以非常夸张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加以提倡。因此,社会层面的性别实践构型就通过这样的方式,以爸爸的话语为中介,作用于几乎还没有性别意识的孩子们身上,继而影响到孩子们性别化的社会实践(如男孩儿不能“唧唧歪歪”,而要勇于担任队伍的领袖,像个“纯爷们”一样)。孩子们在重复进行这些实践的时候,就已经在习得社会的性别实践构型,向社会性别关系结构中那个属于他们的位置迈进。

但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社会的性别实践构型却未必像父亲所感受的那样理所当然。因此,节目中有的女孩子不顾爸爸的劝告,每次都跑得比其他男孩子快,而男孩子们则会争相像鸡妈妈保护鸡蛋一样保护女孩。从孩子们的反应和行为来看,性别实践构型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孩子们的身体仍未完全被性别话语规训和镌刻,因而总是会出现一些与他们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社会行为或思考方式。比如,《爸1》中公认最爷们儿的小孩石头也会问爸爸这样的问题:“爸爸,如果我把鸡蛋孵出来了,它会不会喊我妈妈呀?”

孩子们不仅对性别实践构型采取多样的态度,对爸爸在家庭这个性别体制中的支配地位也会提出质疑和挑战。《爸1》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从第一期节目到最后一期,几乎所有参与节目的爸爸们都变成了清一色的“慈祥的爸爸”,更懂得情感沟通,亲子关系更融洽。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们显然对自己在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做出了让步和妥协。这里《爸1》所隐含的性别政治在于,爸爸们虽然依然是亲子关系中的支配性力量,是父权的象征,但是他必须不断地通过与孩子、与电视制作人员,甚至间接地与观众进行协商,以维持自己对孩子和家庭的这种支配权。这种男性霸权不是通过暴力达到的,而是要获得被支配者的自愿赞同。因此,孩子哭得厉害时,打他(她)只会哭得更厉害,那么,到底要如何使孩子甘心服从于爸爸的权威,对爸爸言听计从,这需要做很多的努力,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和孩子进行协商。通过这个节目,父亲们学会了和孩子们协商(也就是亲子教育中所谓的“沟通”),但协商的目的往往并非因为父亲真的尊重孩子日渐成型的个性,而主要还是为了在镜头面前管教好(或美其名曰“教育好”)孩子,令爸爸不至于在人前丢脸,也让孩子能够适可而止。协商的本质就在于,在爸爸的权力让步与孩子的抗争诉求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得父亲可以继续维持自己的父权,又使孩子能够停止无理的诉求,明白妥协的界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抗争的性别实践学会了揣摩父亲设定的界限,而父亲则被迫通过协商的性别实践做出民主化的让步和改变。因此,按照这种亲子关系的运作模式,其结果往往就是,孩子在不断协商中自主能动地建构着自己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而父亲则在协商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霸权性男性气质模式。如果《爸1》结束时爸爸们说的都是实话,那么他们显然从这种父亲身份形态的改变中,从男性气质构型方式的调整中,从与孩子的协商时所做出的让步和妥协中,获得了以前未曾体会的收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