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心为民(6)

官德 作者:梁衡


官员时刻想着老百姓,还常常表现为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忧民精神。胸怀黎民,心忧天下。

忧民精神的代表是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千古流芳的名句,在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都是他“忧乐思想”的表现。

《岳阳楼记》写于1046年,此后的近千年间,这篇文章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所传诵,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举起了一面忧民忧政的思想大旗,备受人们推崇。

清代的郑板桥有一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当时是一位小小的县令,但像他这样的小官吏,哪怕一点一滴的小事情,都要想到老百姓,甚至在当他听见风吹竹子的声音,都要仔细地听听是不是老百姓因疾苦而发出的呼号声。

忧民精神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为政者与老百姓之间深切的感情,是对老百姓疾苦深入负责的态度。忧民精神是一种彻底的、纯粹的为人民,这与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都要求官员能在心里装着老百姓,主动地去了解民情,调查研究,懂得老百姓的疾苦,思老百姓之所思,想老百姓之所想,更好地做到一心为民。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一心为民,为人称道的官员,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习到这样一种美德,并提高为一种思想境界。

文天祥也曾以诗句表达了自己关心百姓,一心为民的思想,“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粮。我名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在他心里,百姓疾苦的重要超过了他的生命。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随即被革职查办,发配伊犁。当他到新疆之后,却不顾年高体衰,一心只想为老百姓、为国家做些事情。他到各地实地勘察,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当地的“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这井和车为“林公井”、“林公车”。

4. 办实事、除弊政:

官员一心为民,无论有怎样的思考,坚持怎样的原则,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实际的问题上,那就是为民“办实事”。老百姓跟官员深入接触的时间有限,所思考的可能没有那么多、那么复杂,他们所看到的、所关心的,就是实际的事情,就是看官员们的具体行动。这种办实事与官员日常的施政措施相对应,又常常特别地表现为及时革除工作中的弊政。这两方面相结合,一方面强调一般性的目的,一方面强调特殊的为政方法。连在一起,就是“办实事、除弊政”。

官员要为民办实事,也是唯物主义的体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且知荣辱。”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小到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大到工作、收入、婚丧嫁娶以及生老病死,这些事关实际生活的问题,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当然,老百姓的“实事”绝不仅限于这些物质、生活的层面,学习、思想、精神的需求也是他们的实事。对这些老百姓所关注的实事也要有一个区别,分清轻重缓急。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缺乏型需要,人们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的基础上,才会发展到顶部的“自我实现需要”,谋求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所以,老百姓的这些实际需要是后面更高需要的基础,官员要一心为民,也要从这些实际的需求开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