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时机有变,善自为谋可自保(2)

胜利者的阳谋 作者:李娟


洞察人性,自知方能自保

范蠡无论致仕还是经商,都取得不凡成绩,这要归功于他审时度势、见好就收的人生智慧。“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对很多追随君主建立丰功伟绩的臣子们最终下场的真实写照。君主在打天下时,求贤若渴并礼贤下士,不遗余力地为各类人才的发展提供机遇。然而,一旦根基稳固或目标达成,功高盖主就成为了君主们的忌讳,因此历朝历代很多为君主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被打压或诛杀,很少有得以善终的。历史上的文种、韩信等就是典型例子。而范蠡之所以能够明哲保身,有两点原因至为关键:

一是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妒贤嫉能是人的本性,对君主而言也是如此。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臣子比自己更有才干或者更有权威,无论对他们是否会构成威胁,都会让他们内心不安。越王勾践如此、刘邦如此、朱元璋亦如此……范蠡深知勾践的本性,也深刻理解“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铁律,因此他能够急流勇退、见机脱身,不像他的好友文种那样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二是他对自己有深刻的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面临即将到手的富贵荣华,范蠡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会迷失在眼前短暂的利益中。他不注重功名利禄的结果,反而更加专注于努力的过程。也许他明白自己散漫豁达的性格不适合在仕途长远发展,因此反而不如经商自由自在呢!

三国史学家刘邵在《人物志》中把范蠡列为术家,称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然而范蠡除了明哲保身之术,还拥有一份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不在乎一时的名利,居庙堂之高能够审时度势,放弃富贵荣华;处江湖之远能够仗义疏财,帮助乡邻,在民间留下美名。无怪乎唐代诗人汪遵写诗赞其“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