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身为本的国学(2)

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 作者:蓝晟


现仅结合国学和太极拳,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修身要义略作阐述。

一、内求诸己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能总指向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和人的本质需求没有多大关系。总指向外面,就会因金钱、物品、贪欲、情感等方面的缺损而患得患失、痛不欲生、愤愤不平,于是,压力就会增大,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从而产生诸多的心理疾患。而经常性地让眼耳鼻舌身意指向内在的精神世界——冯友兰、钱穆等国学家认为,这是内求的科学、内求的哲学——这种思维方式,可称之为内求法。

太极拳如何实现这种思维方式呢?通过盘拳走架,滋养自身的精气神;通过圣贤之学和太极拳理论的熏陶,涵养道德,修正性格,使之归于中和。中和之性在《中庸》上是这样阐述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体现在太极拳的演练上,就是“拳由心发,劲(劲源)由脊生”。这里所说的“中”,是指人在没有喜怒哀乐等情绪和思维活动时,头里边所出现的一种虚灵明静的自然状态,这种特殊的状态,是太极拳功夫的重要体现,比如“心中一静”的感觉能否捕捉得到等等。一旦具备了这样的功夫,不仅练拳时内心平和,而且,自身的生命活动也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之人,任何的压力都能泰然承担,任何的心理疾患都不会产生。

二、内圣外王

圣贤之道,本意是让人活得健康而幸福,智慧而成功,可惜的是,当代人不敏,总是失去了才觉得珍贵,批判了很久才发现原来是自己错了。

作为融太极拳架(行拳走架、套路招法)、太极术功(内功心法以及基本功,乃至推手、穿手、散手等)、太极道(修养意识、思维方式、国学智慧等)为一体的太极拳,撷儒释道之精华于修身觉悟之途,内固根本,体察身心的变化(心中一静、常乐我净);外求通达,混化一切自然万物(龙和凤、树叶、海浪、绸丝带、地火水风等)之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不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以圣贤为师,以大自然为师,抵达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由入世而出世,由庸常有为而超凡脱俗,由圣贤修为而大富大贵,由富贵而回归自然,由立德、立言、立功回归无牵无挂,了无痕迹。

三、应物自然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是观之,七情影响生命活动,七情之生,与个性太强、私欲未遂、胜负牵心有很大关系。囿于七情之境,灵明之性迷乱,作用到身体则身心损伤,作用于做事,则失败居多。通过太极文化之修为、之教化、之熏修,可逐渐进入“洒扫应对皆自然”,“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奥妙尽在时机中”,“无根之根,无向之向,无中之中,无力之力,无界之界”等功夫境界和人生境界,从而让七情不失本然的中和之性,以智慧之心裹无为之风范,去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战胜压力,超越自我,从而让身心在美好、自然、和谐、端庄的界域中,获得大善德、大胸怀、大智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