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文学史》 叶龙:自序(4)

中国文学史 作者:钱穆 讲述


一部中国文学史,等于钱师平常所讲的,即包括原始诗歌和故事、小说。钱师每逢遇着时代大转变,而大家对某一类重要创作在意见上有重大分歧时,他必定会作出明确的决断,并提出有力论证,使人心服。钱师做学问的一贯主张是:历史应还其本来面目,不能曲解,不可贻误后人。不过有一点可以补充一下,钱师自己说在新亚时曾讲过两年文学史,但因为校务冗忙,没有把学生课堂笔记本加以整理改定。我听钱师这门课是在1955年秋至1956年夏,钱师查阅过我们的笔记,两次是由助教查看,给了我高分。一次是钱师自己查阅,只用红笔写了“五月四日”。如果当时钱师欲改定笔记本,很可能会取用我的笔记本,因为只有我全懂他的无锡国语,可惜他当时忙不过来。我又在1958年至1959年这段时期听钱师讲宋元明清时代的文学史,那正是我攻读研究所时期,有空就去听,约有十多次,也记下了些笔记。我很高兴还把钱师亲自拟的两次文学史考试题目都抄下来了,一次是1956年6月期终考试题目,一次是同年毕业考试试题。今附于后。如果我们能够根据钱师全年所讲的温习后圆满作答,那是钱师希望的,当然我们能多看参考书最好,那我们对中国文学史也可以明白得一个大概了。但钱师说过,做学问或研究文学史都是一辈子的事,希望吾人来共同寻求与创造。

同时,本记录稿难免有疏失之处,文责应当由笔录者来负。尚祈各方贤达不吝指正。在此还要感谢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及香港新亚研究所前所长陈志诚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撰写了序文,实在十分可贵。

今将钱师亲拟两次试题抄录如下:

1956年6月《中国文学史》期终考试试题:

(1)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之地位如何?

(2)两汉文学风格不同,此与社会有何关系?

(3)《昭明文选》之取材标准如何?其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4)试略述唐以后历代散文之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5)中国小说至唐始盛,其原因安在?

(6)试述词与曲产生之原因。

1956年6月《中国文学史》毕业考试试题:

(1)试述汉以前散文文体之变迁。

(2)《楚辞》之产生与《诗经》有何关系?

(3)两汉文学风格不同,此与社会有何关系?(与期考第2题完全相同)

(4)何以谓建安时代为中国有文学自觉之始?

(5)试述《昭明文选》与《古文辞类纂》两书在文学史上之意义与价值。

(6)唐诗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之代表人物为谁?

(7)试述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之价值。

(8)词之产生原因安在?其题材与对象与诗有何不同?

叶龙于香港青衣岛

二○一四年四月八日

于二〇一五年元旦翌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