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阳明:点也虽狂得我情(3)

中国大儒·国之重器 作者:大鸟


先来说说绍兴,包括它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山水。

不知从何时起,在一灯如豆的书斋中夜读时,对一些钦敬的人,不自觉地就留意起了他的籍贯和他步履荡起的历史烟尘。于是,便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那么多的硕儒俊彦,那么多的慷慨悲歌之士,那么多的高居中国文化云端的卓荦大才,竟然大都出生或游历在蕺山镜水之间,他们甚至贴着一个共同的地理标签——绍兴。

随手写写,就可以列出一份让每个熟知中国文化史的人咂舌惊讶的长长名单:范蠡、文种、王羲之、谢安、张岱、徐渭、陆游、王阳明、王充、刘宗周、黄宗羲、鲁迅、蔡元培、秋瑾、徐锡麟、马寅初、胡愈之、朱自清、钱三强……他们或为一代宗师,言为士则;或为群伦表率,行为世范;或气冲霄汉,英名播九州;或执学术牛耳,为某专业领域嚆矢。小小的绍兴,堪堪名士荟萃,俊彩星驰,群星璀璨,锦彩霞披。

袁中郎赞此地“士比鲫鱼多”,毛泽东说它为“鉴湖越台名士乡”,说得人膺服至极。面对这样的人文渊薮,你如何能不肃然起敬?

其实,单是出一个陆游,或一个鲁迅,或一个徐渭,或者谁都不出,只用千年之胎孕育出一个王阳明,这座城市便完全可以有资格傲视天下了。

但绍兴不是,它要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才行,它用它的自然山水和独有的人文环境宁静地涵养着这块土地上的每个英才。

这里的确好,无论人文山水,还是自然山水。王羲之说:“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会稽、四明、天台三座名山绵亘南部山地,岩壑迎人,杖黎扶我,到此已无尘世想;浦阳、曹娥、剡溪穿流其间,河湖港汊水网纵横交错,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令人悠然有濠濮闲趣,山水相间,构成了独特的钟灵毓秀的山川之美。

所有的山水都影响人,山水的情怀哺育人的情怀,自然的形胜或气佳与人文精神的营造共融互通。穷山恶水出蛮横刁钻之徒,丽水秀山润博雅温婉之士。

绍兴的地域精神和文化品格的形成,可以直接指向春秋时的越国。勾践所倡导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影响深远,那弯弯曲曲的血脉竟一直延承下来,渐至成了绍兴文化稳固跳动的脉搏。

这便是升腾在这片土地上独有的隐忍和复仇精神。

汉代袁康、吴平作《越绝书》,汉末赵晔又继作《吴越春秋》,这两部书被后人称作复仇之书。生于斯终于斯的诗人陆游更是以越人自励,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深潜忧愤、气势勃郁的慷慨激昂诗篇。

满清灭明,亡国既成事实,但这里一大批文质彬彬的羸弱书生,勇毅地挺立出来,用他们“菊残犹有傲霜枝”的铮铮铁骨,来捍卫早已无存的前朝。王思任大呼“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也”,大书“不降”二字绝食而死;祁彪佳写下“含笑入九泉,浩气留天地”的绝笔,在水池中端坐而死;刘宗周留下“慷慨与从容,何难又何易”的绝笔诗从容而死。

活,难见人的风貌;死,却极见人的气度。慷慨激越的义烈血脉,一直流注在这山这水中。

绍兴人将自己的地域精神总结为两句话: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其实,谦虚的他们还遗漏了重要的一面,应该再补充一句:积学以养成。

从两幅悬挂已久的对联上,你可以明白无误地嗅到这种气息。

其一是山阴县学堂联:兹山即刘子讲学坛,望诸君立雪坐风,追踪往哲;此地是越王采蕺处,愿吾侪卧薪尝胆,励志前修。

其二是鲁迅受业的“三味书屋”学堂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如果走进一方水土,扑鼻而来的是浓郁的书卷气,盈耳灌注的是朗朗的诵书声,那你就不能不对这片土地产生由衷的钦敬。

对文化先天的亲近感,延宕了数千年的绍兴从来就没有割舍过。很像犹太人对文化的天然膜拜,绍兴民间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观念,视读书应试为正途,尊师重教,相沿成习。个人和社会团体多乐于捐资办学,集资助学,其书院和学塾以由私人或族人举办为多数,义塾、私塾遍布,连深山僻壤也不例外。

大雅传颂,积物育人,使得这里没理由不成长为思想空前活跃、学术空气浓郁的文化重镇。所以,中国最大的票号可以出现在太谷,中国最豪华的住宅可以出现在歙县,最潇洒的一夜掷千金壮举可以出现在扬州,但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书法家、最伟大的画家、最伟大的教育家和一流的学者,却出现在这里。

王阳明,只能诞生在这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