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天(4)

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 作者:陈功


媒体源自于航空界专家的报道相当不容乐观。飞机坠海分以下三种情况:空中解体,坠海之前,飞机已经爆炸,机上人员存活概率基本为零,机身碎片散落范围可达百余千米;失控高速入海,大多数海上空难都是这种情况,生还概率也极低;海上迫降,让飞机以安全速度落在海面,但迫降对飞行员的个人素质和心态要求极高。

在海上迫降,从技术上来讲是可以实现的,但飞机驾驶员必须要具备这种操作技能。国内某大型航空公司的机长告诉记者,海上迫降有非常大的风险,不但需要飞行员技术还需要有天气和环境的支持。水上迫降,最经典的例子是“哈得孙奇迹”,2009年1月,美航A320客机刚起飞,就因发动机吸入鸟群而损失动力,57岁的机长凭借丰富经验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居然让飞机平稳降落在哈得孙河面上,在之后短短12分钟内,机上人员全部获救。

这位机长同时表示,根据最后监测到的航班信息来看,MH370在海上迫降的可能性不大。他说,需要采取迫降时,机组一般会保持与地面空管的联系,并不断汇报状态,而MH370没有。而且以失去联系前的飞行高度来说,迫降海面危险极大,由于巨大的冲击力飞机也会被拍碎。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军事专家尹卓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飞机从空中到海上,人员生存机会很小。一是民航机上没有降落伞等救生设备;二是从撞击力来判断,飞机遇水后会解体,人员生还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看来尽管媒体费尽心机榨取航空专家们的观点,但实际除了五花八门的各类可靠和不可靠的猜测之外,航空界的专家们并不能给大家什么比较可靠的消息。信息社会有一种共振现象,它会大大地放大本来事情应有的幅度,最后使之产生根本性的偏离。现在的各种揣测,实质就是这种信息共振在发挥作用。或许也是看到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离谱了,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的劝告就显得很有道理并且实事求是,他说:“大家要有耐心,很多事情超出了想象和控制。”

针对现在匪夷所思的失事原因和各种猜测,先后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上海飞机研究所和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累计工作37年,全程参加了我国首个大型客机项目“运十”的研制,并相继参加过中美合作150座级干线飞机(老干线)、中国和空客合作100座级飞机(AE100)以及我国自主研制的新支线飞机ARJ21等项目可行性论证、总体设计和工程发展工作的权威专家周济生也无奈地同意,他认为这事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分析方法,可能是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在,也增加了很多的想象空间,“我们需要往非传统的方向考虑。”他说。

未知的折磨最可怕。

马航MH370家属最早一批到达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时间是在2014年3月11日,这一批最先过来的家属只有2人。乘客的家属们并非全都想到马来西亚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烈,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突遭大事,冲击可想而知。况且他们的家庭情况也千差万别,每家也是各有各的问题,因此想法不一致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们有一点是共通的,回想起这几天的遭遇和心理折磨,心情都是难以言表的。

一位与亲人失联的MH370乘客家属回忆开始的情况时说,情况糟透了,10时多以后随着一条接一条的坏消息传来,大家的情绪开始变坏。“每次看到失踪飞机的新闻,都会抱着家人痛哭。”她说,“人到底现在怎么样了,始终没人告诉我们。”

10时10分左右,接机家属似乎找到了希望——“失联客机在南宁安全着陆”的信息在网上迅速传播着。据称消息来源是马来西亚国营电视台,网友们转发时都还加上了鲜花或笑脸的图标。一个由20多家媒体突发事件记者临时组成的微信群里,记者们开始相互鼓劲,“准备去南宁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