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口政策(19)

后人口转变迎来新改革机遇 作者:田雪原


通过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重新认识人口转变理论,研究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必然性,一般的发展规律,冲破社会主义人口只能不断增长的神话。提出人口变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但受到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性质制约,还受到自然的生物规律的制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源稀缺程度、食物供给能力以及环境状况的制约。因此,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实质,是人口的变动和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在这些关系人口与发展重大问题认识上的转变,理论上的拨乱反正,一反过去存在的诸多教条,明确了我国人口问题属于人口压迫生产力,即人口过剩性质,才能在其后做出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等战略决策。更清醒地认识到人口数量过剩与素质不高的矛盾,必须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大力提高人口健康、教育和文明素质。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带动了人口理论的拨乱反正;人口理论的拨乱反正,开启了实事求是认识和分析我国人口问题的大门,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2 关键的决策

前面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和论战,反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迅速增长,如何认识、对待和解决人口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相应的政策也已陆续出台。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口快速增长的情况已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他们或召开座谈会,或成立"节育问题研究小组",并在1956年"二五"国民经济计划报告中写进"适当地提倡节制生育"字样,展露了新中国最早人口政策的雏形。如前所述,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也曾赞赏过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主张生育要有计划。然而批判新人口论出现人口越多越好论,1958年"大跃进"出现人口和劳动力"不足"论,致使控制人口增长和计划生育的实施受阻。但是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在增大,国家不得不采取干部下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减少城市人口的做法,政策上也不得不考虑。60年代前期,中央领导和有关文件重提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只是"文化大革命"无政府主义泛滥,有关政策也难以落到实处。进入70年代,全国人口突破8亿,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开始加大人口控制的力度,生育政策也逐步明朗起来。19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后期提出"晚、稀、少",强调的核心是"少",遂演变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生育政策。有的地方将"少"压缩到生育1个孩子。1978年国家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并将"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首次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9年12月,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最好生一个孩子,是我们计划生育工作的着重点转移"新认识、新理念,政策收紧节奏不断加快。

在国家政策收紧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群众也出现同样的动向。1978年7月,河北省制定的计划生育文件中,提出"鼓励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吉林、山西等省市制定的关于计划生育的文件中,都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要求。来自基层自愿生育一个孩子的呼声日益高涨。1979年3月,山东省烟台地区荣成县农民鞠洪泽、鞠荣芬(女)等136对夫妇,向全公社、全县育龄夫妇发出《为革命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书。该倡议书说:"我们这136对夫妻,通过学习党中央的指示,决心听党的话,只生一个孩子,不再生二胎。我们少生一个孩子,就是为四化多做一份贡献。因为,我们个人的幸福是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