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人是本书,但只是一本书

女人体虚先变丑 作者:佟彤 陈小野


有俗话说: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这话不假,活了一辈子的人,人生经验自然很丰富、宝贵,后人如果能掌握这些前人经历过的经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他们确实是一本“人生教科书”。但是,是书就有局限性,更多的是做参考。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如果重新出山,一般做“顾问”更好,这些都意味着他们的经验可以帮助年轻人做决策,但不太适合自己做决策,不是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是从生理上,从器官组织的进化角度上看,老年人的一些功能已经退化了。

人的记忆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如果从学术角度解释,这两种类型的记忆有几点不同:第一,思维加工的深度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而对“内隐记忆”效果并没有影响;第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较少,而“外显记忆”则消退较多;第三,“要记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个特点,更多体现在“外显记忆”上,“内隐记忆”与此关系不大。

综合这些特点,通俗一点儿讲就是,“外显记忆”是通过后天的主动学习获得的,而“内隐记忆”很多是下意识中慢慢积累、掌握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能的记忆能力。

这两种记忆的发育是不同的,“内隐记忆”出现得很早,而且到了晚年还保存着;但“外显记忆”则相反,出现得晚而衰退得早。这是因为保持“内隐记忆”的大脑结构是“视觉区”,出现得较早,而决定“外显记忆”的是额叶,前面说了,额叶是大脑中最晚成熟的组织,所以额叶自然也最先衰退,因此,它主管的“外显记忆”也就比“内隐记忆”消失得早。

这些特点表现在老人的记忆上就是,那些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或消失,让他们重新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基本上不可能,这就是老年人的普遍特点,他们的“外显记忆”会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但是,有些记忆是始终不忘的。比如有媒体报道过一对同样罹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夫妻,他们对身边的所有事物都记不住、分不清了,唯独互相记得彼此,于是这也成了讴歌爱情的理由。如果从发育角度看,这种互相的记忆不是靠学习,而是在本能中形成的,属于“内隐记忆”,确实是可以相伴一生的。

那些通过本能掌握的知识、能力,是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比如从小就会的东西,从小就有的记忆,这些都属于“内隐记忆”,所以,即便这个人老了,甚至痴呆了,这些记忆仍旧可以是正常的,还记得小时候的伙伴,甚至家里的样子。但是,他们可能记不住今天中午吃了什么,甚至不会用钥匙开门,因为后者是通过学习掌握的“外显记忆”。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痴呆症(现在也称“失智症”)患者越来越多见,但是,同样罹患痴呆、失智,可能随每个人智力能力的不同,表现程度,甚至被及时发现的可能也不同。有神经内科医生深有体会地说,很多一直从事脑力劳动、靠智力吃饭,而且年轻时很聪明的人,虽然也难免患上老年痴呆症,但发现起来往往更迟,这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拥有智力的优势,通过本能而掌握的“内隐记忆”更多、更丰富。因此,即便“外显记忆”已经受损,但因为“内隐记忆”足够强大,综合在一起,与那些智力平平的人相比,仍旧显不出傻,觉察不出痴呆。所以,当他们被发现痴呆时,往往程度已经很重。

在事情的决策中,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外显记忆”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它们比基于本能的“内隐记忆”更高级,而这种记忆,到了老年就欠缺了。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老年人与年轻人最好的合作办法就是借鉴老人的经验,认真读懂老人“这本书”,但最终的决策还是需要年轻人或“外显记忆”没有受损的人来做,这样才更能保证事情的成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