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范仲淹留给我们的政治财富(2)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国家图书馆


2.为民请命。用现在的话就是“情为民所系”。1033年,全国旱灾、蝗灾流行,山东、江淮地区颗粒无收,这时,范仲淹已调回朝中,他听到这个情况后非常不安,几次奏请仁宗皇帝派人赈灾,都石沉大海,他就在朝上当面问仁宗皇帝,他说:“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皇帝无言以对,就派范仲淹前去赈灾。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搞生产自救,同时做防疫,把这场灾救了。现在,青州还留有范仲淹祠堂,祠堂有一口井,传说就是当年范仲淹做药丸用的。赈灾回京后,他还特意带回灾民吃的一种“乌味草”送给仁宗,并请传示后宫,让百官和后宫都知道民间的疾苦,杜绝奢侈之风。此外,他在赈灾之后回京的路上,遇到6个从长沙到安徽的漕运兵,他们出来时30人,连死带逃只剩6人,路途遥远,还不知能不能活着回到家。他深感百姓粮饷和运输负担太重,就对皇帝说:“知之生物有时,而国家用度无度,天下安得不困!”心里时时想着老百姓。

3.为民除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权为民所用”。一个人办点具体的事情,一件两件可以,那么,最有效的是在制度上、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给百姓带来一些福利。范仲淹能将思想和具体的行动进一步上升到制度的改革,每治一地,必有创造性的惠民政策。

第一是积极改革用兵制度。范仲淹在西北前线时,因战事紧张,就征农民当兵。按照宋朝的制度,一旦被征兵以后,要在脸上刺字,谓之“黥面”,从此便世代为兵。范仲淹体恤民情,就建议改刺面为刺手,罢兵后还可为民,同时在边寨大办营田,将士可以带家眷,深得百姓拥护。

第二是改革税制。1051年,范仲淹去世前一年,知青州。他见百姓需往200里外的博州纳税,往返经月,路途劳苦,还误农时,运费又多出税额的二到三成。他就改革征税方法,命令将粮赋折成现金,派人到博州高价购粮,然后在青州折成钱交钱,几天即完成任务,免去了百姓的运输之苦,还有余钱。一般地方官都是尽量超征,讨好朝廷,他却将余钱退给青州百姓。

第三是赈灾改革。1050年,范仲淹62岁时,知杭州,遇大旱,流民遍地。他没有用传统的调粮、赈济之法,而是根据杭州富人和寺庙囤积了很多粮食的情况,一是进行以工代赈,大兴土木,特别是动员寺庙修庙,增加就业,解决了好多饥民的就业问题。二是在西湖大办龙舟赛事,让富人捐助,繁荣贸易,这样也吸引了一部分就业岗位,拉动内需。三是高价收粮,使粮商无法囤粮抬价,保持粮价稳定。这三件事情下来,杭州的灾荒很快就停止下来了,平安度过,看出他真心为老百姓办事,从制度上进行改革。

像上面所举之例,为什么前任那么多官吏都不去解决呢?这就看出一个官吏对百姓是不是真的忧,心中有没有装着百姓。所以“忧民”实际上是检验一个官吏好坏的试金石,也成了千百年来永远的政治话题。这种以民为上的思想延续到共产党就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对家人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富起来,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邓小平同志还有一句话:“我是人民的儿子。”可见,政治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百姓办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