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4)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国家图书馆


司马光的评论往往用“臣光曰”的形式。他在给宋神宗的上疏里说,“臣平生所学所得至精至要者”就在这儿。他所指是:第一修心。修心有三个要点,治国有三个要点。修心三个要点是仁、明、武,治国三个要点是用人、信赏、必罚。仁、明、武是古汉语的词汇,1954年搞白话文后就很少用了。什么叫仁?我们现在也使用仁义、为富不仁或者宅心仁厚等词汇,但是词义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更多时候是使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我们目前对古人的词汇内涵已经比较陌生了,但它的内容指向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他说这六件东西,我过去献给仁宗皇帝,又献给英宗皇帝,现在又献给陛下神宗皇帝,我平生所学至精至要都在这儿。《资治通鉴》提供什么历史经验呢?司马光认为:

臣闻修心之要有三:一曰仁,二曰明,三曰武。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

人君要具备三条关键品质:仁、明、武。治国的关键三条是:用人、信赏、必罚。所谓“妪煦姑息之谓也”,妪是老妪,煦是和煦,春风和煦,姑息就是不忍心原地处罚,叫姑息养奸。他不是指的婆婆妈妈那种,或者韩信说的妇人之仁,而是讲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这才是人君之仁。所谓仁就是讲政治影响力。什么是政治影响力呢?就是跟着领导干这件事的理由。领导得让别人认同你或者服从你的领导力,争取民心。争取民心有哪几条呢?包括“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就是要加强教育,重视教育,重视民生,让老百姓肯跟着你走。这是讲政治,实际上就是政治影响力。古人的仁更多包括爱民、养民。什么叫人君之明呢?不是烦苛伺察的意思,而是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主要是指有判断力,辨别是非、察觉安危、识别人才贤愚忠奸的能力。人君如果是非不分、忠奸不分是不行的。什么是人君之武呢?“武者,非强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奸不能惑,佞不能移,用现代汉语来讲就是决策能力和付诸实施的能力。人君在这三个方面都兼备了,国家就强大了,缺一个衰,缺两个危,缺三个国家就灭亡了。

治国也有三条。那么人君如何来治国呢?司马光说:

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

官人是指干部的任用,赏罚就是激励机制,就是如何鼓舞下属去认真做事。如果说仁、明、武是领导人的内在品质,那么官人、信赏、必罚则是外在治理手段。这些治理手段的一个交集就是“用人”。这其中包含了法家的思想。法家讲信赏必罚。这是韩非子的话,“必罚明危、信赏鉴能”。习近平在党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有一次提到三刘:刘邦(西汉缔造者)、刘秀(东汉缔造者)、刘备(蜀汉缔造者),其实这三个人自身没什么特别高超的本事,他们的本事就是让那些有本事的人全心全意地为他们去做事。如何让下属全心全意去做事呢?领导要有激励机制,激励下属为你去做事,所以古人就讲信赏必罚。今天的激励机制应该是多方面的。所以司马光讲,“何谓人君之道一?曰:用人是也”,关键是用人的问题,所以用人是人君之道的核心。司马光把用人得失看作治国安邦的关键,认为善于用人是人君治国的不二法门。“臣光曰: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得伍员而克强楚,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彼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通鉴》卷一百二)。人才的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关键是用人,人君之道一,就是用人。用人是关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