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 (3)

民国大学 作者:陈平原 谢泳


但我们所以终于能够体会到刚才所说的那一点,如今饮水思源,还应当感谢清华最初几年的英文语文训练,也就得想到当时通用英语的另一部分师资了。他们是中国人,有英美回国的留学生,有教会大学的毕业生,也有清华高等科卒业而暂时因事未能出国的青年教师,也有个别的在外交界工作过的人。就语文程度讲,我觉得他们一般都不坏,教学也认真负责,办法也多。当时同学们学习英文,一般兴趣很高,从没有感觉到太多太大的困难。留洋的“远大”目标吸引着,大家全神贯注,固然是个主要原因;时间比较从容,一搞搞上四、五年,也是原因之一,终究和这一部分教师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但这是单单就英语文的训练而言。至于这些教师的生活理想、专门学识,可说的就不多了,可能本来贫乏,也可能蕴蓄得不少而无缘发挥,只须把英文教好,也就尽了他们的能事。有一点是清楚的,他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积蓄,一般很少理解,乃至瞧不大起。对汉文的修养一般也是单薄得可怜,个别的根本不会写汉文,有的写来别字连篇。但在当年清华这样一个环境里,能说洋话写洋文就吃得开,这也就算不上个大缺点,说它是缺点的是当时个别的人和后来的人。

由于同样的一个理由,当年最吃亏的是不懂英语而担任非用汉语教学不可的国文、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极少数课程的教师。他们几乎全都是老先生,多半来自长江以南,大教是科举出身,少数几个是举人、进士,进士中还有一个是榜眼。上课一般很认真、修改作业也勤快,但教学方法很陈旧,加以方言的隔阂,有好几个上海附近来的老师不是说原封未动的某一种吴语方言,就是把吴语极勉强用北京音调发出,连莱青官话都够不上;因此,不但教学的效果很低,并且成为同学们奚落与噱谈的对象。这在下面谈课业时还要说到。

三种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平等当然会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表现出来。在同学们所最容易看到的是居住条件的不同。美国教师的属最高级。学校开办之前,特地建筑了几十所洋式平房,自成区落,当年有“美国地”之称,即后来的北院住宅区。每所有屋八九间,水、电、卫生设备,一应俱全。无论带不带家眷,总是一个教师一所,都布置上红木家具、地毯、沙发、乃至钢琴,雇上了“厨子”、“听差”;有孩子的,还有“阿妈”。总之,这些教师们享受着一般美国教师在本国所望尘莫及的一种生活水平。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我们到美国后,第一次到教师家庭去访问,就发见这比较了。用英语教学的中国教师所住的地方就差多了。清华以清华园为校址,清华园原是参与义和团反帝起义的端王的私人花园,起义失败后被没收下来,充办理“留美预备学校”之用。园有一座中心建筑,前后两个大四合院,房间不少,这一类教师一般就集中在这里,每人一小间,少数带家眷的住四合房两边的几个小院落。这座旧建筑也称为“清华园”,当时一般又称为“衙门”,一则因为当年的王爷主人在这里住过,而开办学校之初,“监督”、“协办”们在这里办过公。这里的生活条件更比“美国地”差得多。用汉语教学的中国教师住的地方最差,也是一所原有的老房子,叫“古月堂”,是个很狭隘的四合院,房间小,光线差。在当时一般的眼光里,老冬烘住“古月堂”,倒也名实相符,不太委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