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称霸的三个条件(1)

吞吴——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三 作者:陈禹安


吴王夫差当然是想名正言顺地称霸天下的。那么,称霸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为什么吴国现在还没能真正称霸呢?

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霸主,总结齐桓公的称霸之道,主要有三点:

第一,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强大,关键时刻能够用武力征服悖逆者,可以归结为一个“勇”字。

第二,抑强扶弱,排难解纷,以义举获得各诸侯国的拥戴,可以归结为一个“仁”字。

第三,尊重日渐式微的周王朝,以周天子的名义行事,以获得道义上的合法性,可以归结为一个“义”字。

“勇”、“仁”、“义”,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其中,“勇”所代表的实力固然是关键,但“仁”、“义”的名声却不容小视。

关于春秋五霸,一直有多种说法。而其中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这五霸中,最具争议的是宋襄公。而人们将宋囊公视为五霸之一,正好是一个证明“仁”、“义”在称霸中的重要性的最好例证。

从历史的结果回头看去,宋襄公实在称不上是一个霸主。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去世后,因为他生前曾经把儿子交托给宋襄公,宋襄公也就因此获得了类似于霸主的地位。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齐两国的国君高,盟主非己莫属。但是楚成王却下令把宋襄公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回国,大失面子。

而最令宋襄公名扬天下的则是他所奉行的“仁”,是为“宋襄公之仁”。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楚军渡河后开始列阵时,公孙固又请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宋襄公又不允许,说:“不鼓不成列。”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方下令进攻。由于楚军实力强大,经激战后,宋军大败。宋襄公亲军全部被歼,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

战后,国人皆怨宋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向臣民辩解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第二年五月,宋襄公就因伤重而死。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宋襄公之仁实在是妇人之仁,迂腐可笑。但其实,宋襄公的行为却颇合当时的道德标准。也正因如此,这个活得窝囊、死得也窝囊的君主竟然被列入了春秋五霸的行列,而且也为后世的学术界所认可。

春秋之际的诸侯国国君何其之多,有所成就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偏偏就会有人将宋襄公选入呢?可见,就当时的价值标准而言,仁义的言行举止也是称霸必不可少的条件。

回到夫差的话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