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发声的大多数(2)

领导干部读懂舆情管理的第一本书 作者:艾学蛟


1970年,44岁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当选世界学术殿堂法兰西学院院士。就职时,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话语的秩序》的演说,其中提出著名的“话语即权力”论断。在他看来,话语的功能就是“对世界秩序的整理”。如果你能够掌握话语,就掌握了整理世界秩序的权力。简而言之,掌握话语就等于掌握了“权力”。

面对公共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破沉默,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声”不仅是简单地张开口说话,而是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传播进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这种转变,与网络等新媒体提供的自由宽松表达渠道不无关系,其实质更是人们参与和维护权利意识的提高。村妇熊德明向温总理“开口”,是为了讨回丈夫被欠的工钱;网友在“票价”上的讨论,是为了能够买到更便宜的火车票;人们在“石首事件”上“发声”,是为了找出真实真相;什邡人民的抗议,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随着人们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第三次信息浪潮席卷而来,信息以爆炸的态势呈现在面前,还有互联网等新媒体营造“畅所欲言”的表达渠道,人们会更轻易地得知身边和远方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多的人会关心这些事件,进而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沉默的大多数,在重拾话语权之后,也就变成了发声的大多数。

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推动,也需要倾听更多的声音。但是,由于传播渠道、传播主体的局限性,人们发出的声音也有碎片化、非理性等负面性,比如,曲解事实、别有用心的谣言和充满偏见、攻击性的语言暴力。

2008年一篇“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引发了一场“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人们群情激奋,纷纷以“没人性”、“禽兽不如”等恶毒字眼来口诛笔伐“最毒后妈”陈彩诗,甚至还有人要代表全国人民判她死刑。此后公安部门调查,证实了这是一起谣言。这次调查虽然抹去了加诸在陈彩诗身上的“罪名”,却抹不去人们曾经击打在她身上的语言暴力。

如果说语言暴力尚且算得上出于正义的愤怒和险隘,谣言的声音却暴露了部分人在道德和责任的缺失,更是一种不恰当的声音。

2011年11月,一条“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多人感染艾滋病”的信息,在网络和手机短信中传来传去,引发了民众的恐慌。随后卫生部的辟谣和公安部门的调查结果,揭开了这条信息的虚假面目,这条谣言的编造者和传播者也被绳之以法。

各抒己见、相互沟通,是有益于社会的状态。我们在打破沉默之后,发出的应该是理性、负责任的声音,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并发挥话语权,恰当地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随意喧嚣,从一个沉默的极端冲入一个嘈杂的极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