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钱说《三字经》9(1)

钱说《三字经》 作者:钱文忠主讲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孝经》:书名,儒家经典之一。

六经:儒家六部经典的总称。

《诗》:《诗经》。

《书》:《尚书》。

《易》:《周易》。

《礼》:《礼经》。

《春秋》:相传孔子整理删订而成的编年体史书。

当:应当。

《连山》:书名,相传为伏羲氏所作。

《归藏》:书名,相传为黄帝所作。

《三字经》认为,熟读“四书”之后,要先学《孝经》,然后就该学习“六经”了。我们平常说“四书五经”,而《三字经》当中为什么说“六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什么历代帝王都非常推崇《孝经》?而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著名学者,又为什么要猛烈抨击《孝经》?对于充满神秘色彩的《易经》,我们又该如何认知呢?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孝经》学通了,“四书”熟悉了,所谓熟悉,在古代一般来讲就是能够背出来,然后才可以学习“六经”。当然,大家要注意,《孝经》是一部很特别的经典,传统中国的统治者都非常喜欢《孝经》,都大力弘扬《孝经》。道理在哪里呢?因为《孝经》讲的不光是孝道,它还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并由此推出忠君思想。

每一个人先对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的直系长辈有一份孝心,然后把这个孝心从自己的家族当中推广出去,最后推广成忠君,就是要把国君也视做自己的父母,要用孝顺父母的心来培养出忠君的思想。这么一来,就将作为一切德行最根本的孝和忠君的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变得密不可分。如此看来,哪一个国君会不喜欢这部经典?但是,学术界或者一些著名的学者,对于《孝经》的评价却历来很低。在“十三经”里头,对于《孝经》的评价恐怕是最低的。有的学者干脆说,《孝经》这部经花半个小时看看就够了。这在老一辈学者对待经典的态度当中,绝对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特例。

中国一些学者对待《孝经》的态度,鲁迅先生是最有代表性的。鲁迅有一篇文章,专门对宣传孝道的《二十四孝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孝道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但这些著名学者为什么会反对《孝经》呢?

这种情况当然和“五四运动”以后的“非孝”思潮有关系。那个时候,我们提倡反封建,并认为封建社会里面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孝道。如果不把这个孝道反掉,忠君的思想也就反不掉,因为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剥离不了的。所以,五四时期兴起过“非孝”的态度。当时专门有这种文章,有的题目就叫《非孝》。当然,这样的一种态度,放到今天的话我们可以商榷。这就导致好多学者,特别是近现代的学者,对《孝经》的评价极低。这就和皇帝的倡导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这一点,也是这部经的一个非常独特、非常奇怪的地方。

和《孝经》有关的故事很多,历史上有两个真实的故事很有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