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钱说《三字经》10(1)

钱说《三字经》 作者:钱文忠主讲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典:《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典章制度。

谟:《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大臣谋士为君主建言献策的事迹和言辞。

训:《尚书》文体之一,用于记载贤臣训导君王的言行。

诰:《尚书》文体之一,是君王的政令。

誓:《尚书》文体之一,是君王出师征伐时誓师的文辞。

命:《尚书》文体之一,是君王对大臣的训令。

《书》:《尚书》。

奥:深奥难懂。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初年的著名政治家。

《周礼》:书名,亦名《周官》。

六官:《周礼》分天官、地官、

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

个部分叙述周代的典章制度。

治体:政治体制。

在《三字经》中的这六经,尤以《尚书》这部书的命运最为坎坷,那么,《尚书》是一部记载什么内容的书?它的作者又是谁?为什么它的地位如此重要?历经岁月沧桑,一部书的命运变化,又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

《尚书》是什么意思呢?“尚”指年代久远,“书”指历史文献。《尚书》就是年代久远的历史文献,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的汇编。

《尚书》大概到战国晚期才汇编成书,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谁是编纂者,也不知道最早究竟有多少篇。《三字经》讲的典、谟、训、诰、誓、命,这六类都是《尚书》的文体。典是记载嘉言懿行和典章制度的。谟是大臣为君主谋划,如何来治理国家的言谈。训指的是贤臣训导君主的言行。我们今天讲的训,往往是以上对下叫训,训令、训斥、教训,这跟《尚书》里的训有点儿不同。诰就是君主的政令。誓就是君主讨伐叛逆时誓师、发兵的文告。命是君主对大臣的训命。

《尚书》这部书的命运非常独特。它是战国后期开始成书,正好遇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不是什么书都烧,种树的书、医学的书、占卜的书他不烧,要烧的重点是六国史籍,就是记载着楚、魏、赵、韩、燕、齐这些国家的档案材料,为的是把过去那些国家的历史给抹杀掉。像《尚书》这样的书,正是要烧的重中之重,因为它记载的是古代的文献资料。秦朝的焚书令很严酷,如果某人偶尔在街上讲六国史籍和类似于《春秋》的书,即要弃市,当场被砍了扔在街上。所以《尚书》这一烧就烧残了,到了西汉初期,《尚书》只剩下了可怜巴巴的二十八篇。那么,这二十八篇是怎样躲过秦始皇的焚书而保留下来的呢?

《尚书》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从内容方面看,类似现代国家的政府档案,它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也正是因为这本书的重要,所以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尚书》才成了焚烧的重点。然而世事难料,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谁使这部书得以保留下来了呢?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感人也很凄凉的故事。

有一个儒生叫伏生,他十岁开始拜师学习,并研读《尚书》。非常刻苦、十分用功。他甚至把自己关在一间阴冷而潮湿的石头房子里,这样的房子不可能睡得很舒服,所以他就逼迫自己经常醒过来读书。他在这个房子里反复地诵读《尚书》。他在自己腰上系一根绳子,背一遍《尚书》他打一个结,很快这根绳子就被打满了结。《尚书》自然也就被他背得滚瓜烂熟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