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 (2)

缺失的哲学课 作者:胡卫红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当了记者,写了一些批评政府的文章,从此走上了政治斗争的道路。第二年,他被《莱茵日报》聘为主编,并利用该报,挺身捍卫贫苦群众的权利。由于他的言论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莱茵日报》被查封,马克思被普鲁士当局驱逐出境,流亡巴黎。但他并不气馁,此后数年间,他以饱满的激情从事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研究和社会革命实践,他参与改组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点燃了欧洲革命的火焰,他也因此多次被不同国家驱逐,事业和生活都陷入困境。

在客居伦敦的几年时间里,马克思没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他极不稳定而又极其微薄的稿费收入,而他的稿件又常常遭到封杀,因此,饥饿和生存问题始终困扰着他和他的家人,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无着,在困境的泥沼中挣扎,其间全靠恩格斯不时的接济,才勉强度日。在一封信中,马克思如是描述自己的困难:“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8至10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在客居伦敦的5年时间里,马克思的4个孩子夭折了3个,但就是在这段极端艰难困苦的时期,他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的出版,提高了马克思的地位,但他却没有利用这种地位为自己谋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哪怕连一丝这样的想法都没有。他有一句名言:一个人不能为谋生而写作,而应该为写作而谋生。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或者用于学术研究和写作,或者投身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当他像一支蜡烛一样燃尽生命时,他坐在他的安乐椅上,安详地合上了眼睛,没有一丝遗憾地与世长辞。

马克思的一生,是贫穷的一生,也是充实的、丰富的一生,他用短暂的一生,完成了同行们可能需要几代人完成的工作,建立起了一个融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领域为一体的复杂而精深的学术体系,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不少宵小之辈贬低马克思的学说,但人类会永远记住他的贡献。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马克思仍是位居第一,爱因斯坦位列第二。一个像马克思这样的人,他的每个细胞都燃烧着斗志和激情,怎么可能有“活得没劲”的时候?

当一个人专为自己的幸福打算时,初期为某个功利目标所吸引,可能浑身是劲,不知疲倦;一旦目标实现,很快就会兴趣索然,激情之火也会熄灭,只剩下一点残灰余烬;当一个人致力于为大众谋求幸福时,自身的价值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而带来最大的动力,同时也会带来最大的幸福。

人生哲思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方向与方式,决定了生命的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