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人”(3)

马克思的事业 作者:韩毓海


我们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也许更为重要的却是:“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真正发展社会主义——而这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争夺全球商品市场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根本前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于:第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军事上坚持独立自主;第二,在金融领域守住资本账户;第三,在商品生产市场上开放竞争。

马克思曾经预言说: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两极相联”关系,是决定资本主义命运的要害,这种“两极相联”关系是人类现代史的核心动力,是支配现代世界的基本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关于中国的内容,所占篇幅甚为可观——这一点经常被人们所忽视。

自1851年8月起,马克思受邀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专栏,当时该报的总编辑葛瑞里正醉心于社会主义,执行编辑达纳则于1848年与马克思在科隆有过一面之缘,印象十分深刻。于是,马克思欣然应允了他们的邀请,在写作《资本论》的同时,写下了一系列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包括:《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俄国的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鸦片贸易史》、《英中条约》、《中国和英国的条约》、《新的对华战争》、《对华贸易》、《波斯和中国》和《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此两篇系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名义撰写)等。

写作《资本论》的同时,卡尔·马克思还在大英博物馆里大量搜求中英贸易的资料,无论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计数据,还是英国议会关于鸦片贸易的辩论,以及远在万里之外的广州和北京的报道,马克思无不一一穷尽。他不懂汉语,为此还不得不用英语来写作。马克思为撰写这些文章殚精竭虑,以至于恩格斯后来曾经这样抱怨说:美国人为马克思的文章所付出的报酬,与马克思的辛勤劳动完全不成比例。

尼采曾经将康德称为“哥尼斯堡的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面写作《资本论》,一面则为中国仗义执言的马克思,是否应该被称为“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人”呢?

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写作,他借助美国报纸,却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在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这一系列文章中,马克思反复申述了如下观点:英国的对华贸易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因为英国的目标绝不是贸易,而是通过毒品贩卖这种手段,彻底打垮中国,涣散中国的国家能力。英国打垮中国,是为了确立英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因此,鸦片战争绝不是“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间的斗争,而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强权对一个古老文明的摧毁和破坏。

正因为英国的目的不是交换,不是贸易,而是“惩罚中国”,是摧毁中华帝国和中国文明,所以,鸦片战争的目的甚至不是开拓市场,而是破坏中国市场,但是,这却反过来破坏了欧洲的生产与出口。

戏剧性一幕就这样产生了:当中国市场被英国的大炮摧毁之后,欧洲的商品也就没有了销路。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的崩溃,因此便与1848年欧洲的经济危机同步发生。

马克思说:

这将是一个奇观: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