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渡河刻不容缓(2)

西路军 作者:冯亚光


“我们一定完成造船任务,做好强渡的准备工作!”李先念沉吟片刻,斩钉截铁地回答。他分明感到了所承担的千钧重任。他知道马步青已在黄河沿岸构筑了严密防御工事,企图阻截红军。背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正虎视眈眈、穷凶极恶地扑过来。在这敌军重兵围剿,军情瞬间逆转的形势下,危机就像乌云低垂在红军将士的头上,伸手可触。突破黄河,挺进宁夏,打通国际路线,是中央的战略决策。他不惜粉身碎骨,也要完成强渡任务,为全军打开胜利的通道。

根据《十月作战纲领》,四方面军的任务,一是迅速造船,完成一切渡河准备;一是南向西兰通道地区防御,拒阻南面敌人的进攻。据此,三十军奉命到靖远地区秘密造船,侦察渡河点,准备渡河。四军、五军、三十一军,沿会宁、界石铺、华家岭、马营、通渭、宁远镇、葛家岔、静宁等地,梯次配置,抗击胡宗南、毛炳文、王均、关麟征等军的进攻。九军置于会宁至靖远之间,作预备队,如三十军渡河成功,九军即迅速跟进;如渡河不成而南敌突击,则以四、五两军牵制敌之侧翼,而以三十军、九军反击南敌,为三十军渡河争取时间。为了及时造好船只,实施战略计划,毛泽东通知彭德怀,红一方面军火速从前方大力搜集木板、铁钉、桐油、棉花、破衣等材料,寻找木匠、铁匠等技术人员,支援三十军。

李先念离开总指挥部,天已经黑下来了,到处亮起飘忽的灯光。走到街上,李先念的目光因兴奋而变得明亮,造船任务把他当过木匠的记忆的火星又燃了起来。

李先念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九龙冲李家大屋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他种过田,当过店员,学过木匠,人称“小李木匠”。疮痍满目、充满不平的社会现实,使他早就萌发了革命的思想。因此,当黄安县一燃起革命烈火,他就马上投身到了当时的革命洪流中。“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临去世前的李先念,在病中经常念起这首当年攻打黄安的歌谣。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黄麻农民暴动也遭到了血腥镇压。但是,黄安县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纷纷转入黄陂北部山区,继续开展农民革命斗争。当时,年仅18岁的李先念,受上级的委托,也来到了黄陂,从事共青团的组织和发展工作。

李先念以学木匠为掩护,白天和师傅一起干活,晚上不是到黄安开会,就是走村串户地联络当地的贫苦农民和窑工,向他们宣传革命的道理。他还秘密教唱革命歌谣——《穷人歌》和《农友歌》:

穷人生的埃(埃,黄陂俗语,即困窘之意),没有粮食买,只得上山去砍柴,挑到街上卖。一进龙五街,眼前尽是柴,今天柴多不好卖,卖不起价来。匪军和民团,做事尽拉蛮,不管大担和小担,随便把钱开。柴卖一吊三,慢慢往回转,落雪下凌路放光,穷人真可怜!

农友快快觉醒:天天起五更,回家披月星;热天里,冷天里,总是苦辛勤。豪绅和地主,要债逼人命,一年忙到头,自己难脱身。……农友们,快快觉醒,参加革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