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1

百年滄桑話翰林 作者:邸永君


光阴似箭,此言不虚。自1992年步入清代翰林研究领域,对作为其重要分支的清代庶吉士制度进行研究以来,十八载时光忽焉而过,虽绿水长流,青山不老,然人间俗界却已跨越世纪,更始千年。曩日情景恍然如昨,历历在目,而当年少壮已年过半百,一脸沧桑。抚今追昔,颇多感慨。

曾记得,导师袁良义先生在确定我的论文选题时,曾点拨我道:“规模要适当,太小不足以作为硕士论文,太大则过犹不及,难以完成;且要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这样可与你今后的研究进行连接,不断累积叠加,以自成体系,开拓并占据一个领域。”根据这个思路,我在广泛阅读史料并进行梳理和思考之后,将“清代庶吉士制度研究”的选题报告内容分意义和前景两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证,终于得到导师的批准。在写作过程中,我曾请教过周一良先生。他对我说:“翰林的选题很好,但文化含量太大,层次很高。你也知道,北大历史系教师有温柔敦厚、不为难学生的悠久传统,且在当今学术标准宽而无当的条件下,交差拿个学位应当不难,但要做得漂亮,且要不断深入、拓展,悟性不够、基础不牢的人,恐难写得到位。我不知你的基础如何,旧学功底怎样,玉堂前辈的那些修养和艺能掌握多少,但你自己应当心中有数。你既然选定这个题目,就要尽力而为。当然,你还年轻,只要在写论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这个题目也可作为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动力。我不是你导师,不好多说什么,好自为之吧。”我闻罢此言,心中打鼓。的确,进士已居于明清科举三级人才结构之巅,而庶吉士都是进士中经朝考而胜出的佼佼者,翰林官主体又是庶吉士当中经过散馆考试的中试者。在传统社会文化本位和科举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他们无论从智商、修养和艺能等方面,都是人中之杰,且一般都有家学渊源和地域的文化积淀,同时兼有官员、学者、文人和雅士等多重身份。而当今时代,环顾左右,此等人物已难以寻觅,鲜见于域中矣。过去无人做此题目的主要原因,可能便基于此也。再想想自己,难免顾影自怜。除志大才疏、兴趣庞杂之外,身无长物;家学渊源方面,上溯八代,从无拥有任何功名之人,且无些许崇文重学之家族价值取向;地域因素方面,作为家乡的河北固安虽距北京不足百里,然文风不盛,清代从未出过一位状元甚至一甲,翰林仅有二人,进士也寥寥无几。自己在十年动乱中长大,知识贫乏,虽喜读书,但东鳞西爪,杂乱无章。与作为研究对象和往圣先哲的翰林前辈相比,真乃“以腐草之萤光,对中秋之皓月也”。然已选此题目,退却则招人耻笑,只能像过河之卒,硬着头皮往前拱,能拱到哪步算哪步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