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鲁迅成功因素浅析 1

百年滄桑話翰林 作者:邸永君


鲁迅之名,如雷贯耳,鲁迅之才,鲜有其俦。尤其是国学功底,流淌于作品字里行间;经典古籍,烂熟于文豪心胸之内。但从鲁迅所受学校教育方面考察,却与中国古典文史等旧学无涉。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不久,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毕业,后被派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宣统元年(1909年)夏回国,应邀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翌年夏,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这就是鲁迅早期求学和工作的履历,实无丝毫文史学科背景。而其文史造诣之精深,则另有原因也。

成就鲁迅的第一因素,是其翰林后裔之家学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才,鲁迅为其笔名之一。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士大夫家庭。祖父周福清(1837—1904年),乃同治翰林。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福清考取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三甲第十五名进士,赐同进士出身。另据朱汝珍编《词林辑略》卷八,周福清字震生,号介孚,浙江会稽人。散馆改知县,复改内阁中书,罢。《清史稿》中关于他的记载只有一条,见于卷23《德宗本纪》,云“癸酉,刑部奏革员周福清于考官途次函通关节,拟杖流,改斩监候”。这位翰林祖父对鲁迅的一生影响极大,乃造就鲁迅者也。 

鲁迅胞弟周作人所撰《鲁迅的故家》一书中,将祖父入翰林误记为光绪辛未年,而查光绪年号三十四年中并无辛未年,辛未乃同治十年。按清制,于新科进士中考选庶吉士,由皇帝钦点,入选者称“点翰林”。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后考试,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馆,根据甲第,二甲授职编修,三甲授职检讨;不得留馆者,以各部司员或知县用。未得留馆的庶吉士俗称“半个翰林”。但世人仍以翰林目之。周作人所云“介孚公光绪辛未由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来改放外官”,或是记错,或是虚荣。其实即使留馆,以周福清三甲出身,亦只能任检讨。翰林改放知县,俗称“老虎班”,或称“即选知县”,有缺即补,且可先选。周福清先被发往四川荣昌,以路途遥远而拒之,又选江西金溪县,不久捐得内阁中书候补。鲁迅祖父所拥有的如此清望、眼界和基因,是鲁迅日后成为文豪的重要因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