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权力就是影响世界(1)

权力的悖论 作者:达契尔·克特纳


20年前,我开始研究权力。当时,人们通常将权力视同为暴力、强权和优势;认为国家的兴衰体现为军事创新、武力征服、过度扩张以及军事活动给国家经济实力带来的影响;

认为阶级关系即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经济统治决定了意识内容;认为两性关系就是征服与被征服。权力即暴力的观点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书中有最为清晰的表述。每年有几十万学生在历史课上阅读这本书,全球许多政府管理学院、商学院和公共政策学院也把这本书当作教材。马基雅维利在一个极端暴力的时代写出了《君主论》。当时的谋杀案件比今天要常见百倍,强奸行为也无可厚非,执行酷刑则成了一道公共景观,通常还有人在一旁歌唱或者吟诗。当时的社会,大部分滥权行为无法得到抑制:因为人们大多是文盲,没有新闻媒体约束掌权者,没有组织有素的民兵队伍使军事力量制度化,也没有普及个人权力的概念。

《君主论》将权力视为赤裸裸的“暴力和欺骗”,这种权力哲学适用于此类暴力时代。要想掌权并保证不失权,就要变着花样地运用各种鲁莽、凶狠、暴力的强制性手段。想牢牢掌权,即使心怀不轨,也要道貌岸然。这种权力让竞争对手和批判家不敢作声(甚至人头难保),让忠实拥趸备受鼓舞,也让广大民众有苦难言。暴力和欺骗运用得心应手,大权必定牢牢在握。

可这一观点的反例却比比皆是。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重大变革:赋予女性选举权,推进民权立法进程,推动言论自由(在反对越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颠覆种族隔离政策,争取同性恋权力等。这些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其实既无经济地位,亦无政治地位,也没有军事力量,他们并没有运用强权,却依旧改变了这个世界。

最近的一项研究对东帝汶及苏联各成员国1900~2006年间的323次反对运动做了深入分析。其中一部分运动采取暴力战略,比如轰炸、暗杀、斩首、拷打、杀戮平民等;另一部分则采取非暴力战略,比如游行示威、守夜监视、请愿、联合抵制等。调查结果显示后者成功夺取政权、赢得更多民众支持、推翻高压政治的概率比前者高出近一倍(前者为26%,后者则为53%)。

其实,人们在权力被削弱时才会诉诸武力。在职场上,有些人喜欢耍阴险的手段,比如欺骗他人、暗箱操作、利用他人上位等,而这种做法正说明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尚不及常人。在生活中,恋人之间更容易用强制的方式对待另一半,一旦觉得自己稍处下风,他们就会采取恃强凌弱、身体攻击、情感威胁等强制手段对待对方。家长面对任性的孩子感到无能为力时,有时就会失去理智而体罚孩子。在校园中,总会有嚣张跋扈、欺负弱小的学生,但他们显然也是同学眼中最没有地位、最不受尊重、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强制性手段更可能让人们失权,而不是掌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