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偏差行为】小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孩子都是老灵魂 作者:许添盛


小女孩不但在学校偷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的文具,在家也会偷拿父母的零钱,甚至到外面的商店同样手脚不干净。这位妈妈感到相当困扰,在屡劝女儿不听、打了也没用的情形下,便听从老师的建议,前来找我帮助。家庭基本上是个心灵能量场,每个家庭成员不只是扮演他个人的角色,也演出了其他成员的潜在性格。举例而言,当一个家庭成员成功时,他不只是单个人的成功,也代表了这个家庭的成功;同样的,当一个家庭成员失败了,或误入歧途,他也体现出其他成员内在不敢表达或面对的黑暗面。

因此,在赛斯思想的家族治疗观点里,我们必须把家庭当做一个整体,当其中的个体有了身心问题,同时也代表了这个家庭的“问题面”,甚至问题的根源并非出在此一个体身上,他只是这个家庭成员们内在未解决问题的“出口”。比如说,中风的地方是大脑细胞,但从外表看来,最明显的样貌却是手脚偏瘫不能动。

因此,当一个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出现问题,有时我会在整个家庭的氛围及其他关键成员的内心世界里,逐步寻找问题的所在。

有位妈妈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来到我的门诊,倾诉说这小女孩会偷东西。小女孩不但在学校偷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的文具,在家也会偷拿父母的零钱,甚至到外面的商店同样手脚不干净。这位妈妈感到相当困扰,在屡劝女儿不听、打了也没用的情形下,便听从老师的建议,前来找我帮助。

我切入的角度就如之前提及的,开始探索这整个家庭的深层心理结构,包括父母亲的性格及彼此的互动方式。我也试图引导父母先跳开一般的道德判断——偷东西是不对的、犯法的、不光彩的道德批判观念,而以一种开放及探索的心态看待整件事的起源及来龙去脉。

妈妈开始描述结婚之后,她和先生之间的观念差异及互动的隐微奥妙。妈妈的娘家家境是较为宽裕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通常是有求必应,而且会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先生就不是了,成长过程较艰辛,一直是能省则省。婚姻之初到有了孩子之后,两人间的冲突就一直不断。

妈妈提及,婚后她一直压抑自己许多想买东西的欲望,每次孩子向父母要东西,父亲总是用拒绝的方式,妈妈则是能给就给,不能给也暗自感到心疼。妈妈还说,其实她自己在婚姻中也过得相当辛苦,许多压抑的冲动及欲望蠢蠢欲动,只好一直用“吃”来满足自己,于是在婚后七年足足胖了25公斤。

我告诉妈妈,打个比喻好了,如果在婚前,妈妈的物质欲望有100分,在婚姻的适应中,只满足了10分,那剩下90分的物质欲望可能完全被小女孩接收了。小女孩其实代表了妈妈内心未获满足的欲望小孩,虽然表面上好像小女孩偷拿东西,做了令父母丢脸的事,但从家庭能量来看,透过小女孩偷东西的行为,父母内在压抑的物质欲望也才有了一个出口,建立起另一种病态平衡。如果在治疗过程里,只告诉小女孩“偷窃是错的”,试图纠正或导正这样的错误行为,基本上叫做“锯箭法”(就是把射入肉里的箭,只锯掉表面的箭尾,就算治好了),这绝非根本之道。因为,若没有解决整个婚姻的问题及母亲内在痛苦的欲望压抑,就封住了这个出口,问题一定会另找出口。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引导家族的每个成员开始自我觉察,不是单纯地认为:“小女孩出问题了,我们如何来解决‘她的’问题,纠正‘她的’错误。”而是换另一种思维方式:“会不会一个家庭成员问题的根源,除了是他自己的问题之外,也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或整个家庭其实早就出了问题。”以一种全家人共同进入身心灵自我觉察及成长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及对方。

于是,这位妈妈开始由不一样的角度,来思索女儿偷东西这件事,终于愿意好好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打算提起勇气和先生诚心地沟通一番。相信这份全家人一同面对问题的爱与勇气,终能将难解的课题化为无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