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志向动摇时代(6)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作者:高濑武次郎


疏淡学问,从事心学

恍惚间,一年又倏忽而去。王阳明仍寓居在北京,还在修学词章诗赋,以求早日登科及第,为国效力。

王阳明自然也知道,仅仅修学词章诗赋尚不能探求出人生的真谛所在。于是他四处访亲问友,探讨圣贤精要。尽管如此,所收获的和所期待的差距仍然太大,王阳明倍感苦恼,不能求解。后来偶尔一次,他读到朱晦庵的《朱子语类》,读完后反复玩味。再后来,他又读朱子上书给宋光宗皇帝的《上光宗疏》,其中载道:“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王阳明暗自沉吟,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自己只是一个劲儿地读东读西,却独独没有做到循序以致精,所以虽然看的书目很多,可得到的感悟却少之又少。看来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遵循其发展规律,然后再求融会贯通,最终做到事物的道理和我的心境合二而一,达到统一,否则就背道而驰,如油水不能相容。”在王阳明看来,这是与做圣贤有关的问题。假若心与理为二,理在外物而不在吾心,则“即物穷理”。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者也”的出典所在。

王阳明郁郁寡欢的时日久了,导致早年的旧病一并复发。由于自己尚没领悟到圣贤的深刻含义,他便认为“圣贤有分”,自己不是做圣贤的料,于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为此,王阳明十分苦恼。后来,他听说有一道士谈养生之说,便愉悦自得地前往拜访。见到道士后,他甚至一下子萌生了要遗世入山的想法。

在王阳明的许多传记中,大多将这一时期认为是王阳明早年“沉溺神仙之道”的阶段。

进士及第,梦想照进现实

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28岁。他的主要活动地点仍然是在北京。这年春天,他参加了朝廷组织的新一届的会试。将近而立之年的王阳明终于金榜题名,在南宫举办的会试中名列第二等第二名,殿试上“二甲进士出身第七名”。朝廷赐他去观政工部任职。

在王阳明还没有考中的时候,有威宁伯王越曾托梦赠剑的事情。等他考上了,恰好是授命去浚县就职。朝廷委派王阳明监督修建威宁伯王越的陵墓,王阳明赴任一路上都是骑马前往,没用车轿。后来在山路险要的地方,马匹受到惊吓,王阳明就从马上摔了下来。

当时王阳明口吐鲜血,随从惊恐万分,请求王阳明使用轿辇代步。王阳明却一副大丈夫气概,根本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骑马前行。他对周围人解释道,这是练习自己的骑马技术呢!

等到了任地,见到了威宁伯王越的后人,王阳明还不忘向他们仔细讨教威宁伯生前用兵打仗的秘法。

威宁伯的后人据实以告,王阳明立刻来了精神,他按照兵法布置造坟的兵士和建筑工的分工。他还制定了轮番休息、工作的制度,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果然,他的布置很快产生了效力,工事的修建大大加速。督造工程完毕后,威宁伯的后人献上金帛布匹表示感谢,王阳明悉数拒绝,不肯接受。后来,这家人拿出一柄宝剑,说这是威宁伯生前所佩戴的宝剑,愿以此表示对督造祖坟的感激之情。

这时,王阳明想起原先的梦境,简直和其如出一辙,于是他就欣然接受了。从此也能约略看得出,王阳明武力报国的念头是何等的强烈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