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志向动摇时代(12)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作者:高濑武次郎


终以圣学为己任

同年(1504)九月,王阳明被重新委派职务,调任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管。王阳明不得不从山东返回北京就任。当时的学者都耽爱陈腔滥调的复古文潮,根本就不知道经国利民的实用之学究竟为何物。

王阳明此时带头讲学,倡导实用之道,即所谓的身心之学。他主张通过身心之学,“要使人立必为圣人之志”,大凡执贽来求学拜师的,王阳明便敞开胸襟,广开门户而将其收纳。为了使门生在这里树立远大的志向,王阳明不断地开设讲座。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由于“师道久矣”而有荒废的倾向,而王阳明如此大的动作,必然会招致同僚们的非议,说他以此博取名声。

此时只有翰林庶吉士湛甘泉(字若水)与王阳明来往频繁,一见如故。他们两人终日兴致勃勃地探讨圣学之事,最终结成莫逆之交,终生交好。

后来王阳明去世,湛若水亲笔题写墓志铭,全文收录于《阳明全书·附录篇》中。对于他们当时的交往,王阳明也曾赋诗留世,题为《赠阳伯》,内容如下:

阳伯即伯阳,

伯阳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

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

金丹非外待。

缪矣三十年,

于今吾始悔!

小结

写到这里,王阳明先生的方针谋略大部分已经呈现出来。迄今三十余年的星霜岁月,其可谓是遭遇了万种变迁。通过梳理王阳明一生中嗜好兴趣的不断迁移,我们也可窥察得到阳明先生的心力是何等的丰富。他无论沉溺于游侠生涯,还是热衷于骑射之术,或者辞章之学,或者神仙道术,或者后来的耽爱佛教,萌发隐居山林、出家遁隐之意,他其实都是苦恼于人生方向的不断抉择。

尽管一路挫折,王阳明还是波澜不惊地从各种困境中走了过来,他甚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己的身心也因此获得愉悦和超然。

王阳明的一生道路没有坦途,礁石险滩随处可见。他生命中的风云机变如此繁多,如何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境遇,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但是,从书中的故事也能看到,王阳明面对这些问题时候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乐观面对,一切问题最终都会圆满解决。这大概就是王阳明先生的过人之处吧。

也有人说王阳明的性格属于多血质那种类型,也有人认为,与其说王阳明是多血质,倒不如说是神经质才合适。但是我们看看周围患有神经质的人,大多都是患得患失、愤慨抱怨之人,失去了坚守自己本分的自我。这都是他们的弊病所在。

然而,再回过头来看王阳明,他性格洒脱豪爽,幽默风趣,还能和普通人谈笑风生,胸襟宽广。每每读到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性格的光辉照人。“忙中日月闲中度,八万尘劳乐天地”,正是王阳明先生气度超凡的写照。不论遇到什么难事,他都能够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巧妙周旋,用力化解。不论遇到什么难关,他也都会全心全意,一丝不苟,直到最后的成功。

经历了那么多人生的历练,王阳明的才干也在其中获得磨练和荟萃。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一己之利,他都能够处变不惊,沉静泰然。当然王阳明也有过挫折和蹉跌,但是他强韧的意志力,给予他处理困难的百折不挠的气概。王阳明先生的非凡资质以及人生中数不尽的丰富历练,都使得他能够判测出事情的轻重缓急和表里深浅程度。即便是面对源源不断的外部刺激的时候,王阳明都能够集中心力,使用节制无不精妙。

自此以后,王阳明先生作为一个坚持纯粹圣贤学问的大师,几乎没有对任何事物盲从和沉溺过。可以说,过去的三十年生涯,对于王阳明而言,就是一个自我修养提高的过程。而最终能力的实践和体现,还有赖于接下来二十多年的人生来检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