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万事但求半称心(1)

宽怀 作者:印心居士


“半”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字,但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巧妙运用,便可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提醒人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又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道出了做事起始阶段的重要性;再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强调治学要脚踏实地,不凌空蹈虚。

在现代语境中,“半”字的使用频率极高。“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可叹青春不能长驻;“说半句留半句”,叫人捉摸不透;“半个月亮爬上来”,月色朦胧,令人神往;“半死半生”、“半吞半吐”、“半信半疑”、“半推半就”、“半斤八两”、“半途而废”、“半边天”、“半掩门”、“半瓶醋”、“半吊子”……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半”是一个美学词汇,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曾营造出审美的意境。比如温庭筠的《题望苑驿》:“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柳枝吐露出嫩绿的新芽,焕发出春天的生机!又如黄公度的《道间即事》:“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将初夏江南的时令、物候与农事纳入诗中,丰富了季节感,弥散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再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照水,波光粼粼,半江碧绿,半江殷红,多么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啊!

以上诗中的“半”字,构思巧妙,颇具匠心,营造出了一派四时景色的诗情画意。

此外,还有杜甫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李商隐的“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白居易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元稹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苏东坡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徐渭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龚自珍的“资格未高沧海换,半为义士半为僧”;苏曼殊的“袈裟点点凝樱瓣,半是胭脂半泪痕”;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等诗句中的“半”字所营造出来的意趣,是辞典上的字面释义永远也无法概括得出的。

更有甚者,明代诗人梅鼎柞有一首咏春诗《水乡》:“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沉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全诗虽仅4句24个字,诗人却连用了8个“半”字,把一幅半隐半现、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春景图描绘得惟妙惟肖,给人一种恍惚迷离、缥缈散逸的美感,意境奇妙,饶有情趣。

“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我们只需稍作考证,就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思想根源:譬如《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中庸》“中立而不倚”、《论语》“过犹不及”、《菜根谭》“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花看半开,饮酒微醺”,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中的“半字哲学”。

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诗,题为《安乐窝》,其中有两句是:“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可谓将“半字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歌词如下:

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林语堂十分欣赏李密庵用生花妙笔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绘出的那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怡然自适的生活状态,认为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