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5)

鼠人:强迫官能症案例摘录 作者:弗洛伊德


比起其他关于婴孩期性理论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当时引起了更大的哗然之声,因为它直接提及在一般心理学和文化当中所表现的肛门期性欲。弗洛伊德并不因此而气馁,他最后在1913 年将“正常”的强迫型人格形成与强迫症的严重形式之间的鸿沟填补起来,并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置于心性发展中肛门-虐待阶段(anal-sadistic stage )的强迫性(obsessionality)。被排除的潜意识内容,乃是由源自生殖前肛门虐待期(pregenital anal sadistic phase)、虐待性之性或攻击的冲动所组成,这些冲动朝向婴孩的原初客体(primary objects),也就是他心爱的父母或手足。

弗洛伊德认为易于产生强迫官能症的性格,是由体质上具有过度的攻击倾向,同时又伴随快速的自我成熟所导致的。因此当肛门期虐待冲动占优势之时,自我的发展却已远远超前,以致无法忍受那些冲动。攻击的对象是原初客体,这是自我所无法忍受的,而自我尝试要在爱与恨之间做一融合却失败了。早期关系的内在情感两歧(intrinsic ambivalence )成为一个艰巨的发展任务。年纪这么小的时候,愤怒可能具有强大破坏性的特质,而那相当于一种死亡愿望(death wish)。由于婴孩具有一种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神奇信念,上述攻击的感觉或想法就很危险了,因为它会带来一个威胁,那就是婴孩可能会失去他们最为依赖的客体,也因此引发了强烈的罪恶感。蓝泽告诉弗洛伊德他害怕“自己愤怒的暴烈程度”。在这个案例中有典型的强迫症防卫,像是“神奇的”姿态或想法,用来对抗蠢蠢欲动的攻击冲动,也伴随着旨在控制思考的防卫。如我们在原始记录的第六回所见,弗洛伊德与蓝泽讨论他谋杀的冲动及其与爱恨之间整合的关系。弗洛伊德提到“爱与恨长久以来的共存,两者都导向同一个人,并且都以最强烈的程度存在”。比起德国精神科医师布吕勒(Bleuler )引介“情感两歧”(ambivalence )这个适当名词来描述这种共存,弗洛伊德的描述还要早先两年。

在同等强度的爱恨感受之间受尽折磨,蓝泽可作为强迫症状植根于情感两歧的一个好例子:他见到在爱人的马车即将经过的路上有一颗石头,为了保护她免于受伤,他就把石头移走。才刚过一会儿,他感觉到自己被迫回到该处,将石头放回原本的危险位置。起先只是一个天然的危险,却转变成由自己所设下准备要围堵受害者的一个陷阱(Grunberger,1966)。

弗洛伊德逐渐地描述了自我为了排除虐待的冲动所用的大部分特殊防卫装置: 否认(denial)、分裂(splitting)、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隔离(isolation)、抵消(undoing)、怀疑(doubting )以及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他注意到这些防卫大部分都在思考流程的领域中操作,导致病人所抱怨的典型心智上的紧绷压力。鼠人这个案例提供了对这些众多防卫机转及其顺序结构的第一个深度描述。

鼠人故事的背景

恩斯特· 蓝泽博士自童年起即受到严重程度不一且令人痛苦的强迫症状困扰,因而于1907 年求见弗洛伊德。最近的一个强迫症状是幻想他的父亲及所爱的女人将被老鼠从肛门钻入。另一个围绕他的强迫症状是想用剃刀割自己的喉咙。由于必须一直对抗症状,他精疲力竭,也明显地影响其职业生涯。

蓝泽诞生于1878 年1 月22 日。他的父母亲是一等亲表兄妹,都是犹太裔。母亲乃由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收养长大。我们并不清楚她是否为一名孤儿,或是她的父母为何将她送给别人。(有趣的是迄今没有任何关于这个“家庭秘密”的研究报告,这点倒是与弗洛伊德赋予母亲较少的重要性相一致。)养父母并没有好好地对待她,但她却拥有财富保障的未来。病人的父亲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他最初曾追求一个贫穷女子,之后为了他富有的表妹而离开那个女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