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首悲凉便陈迹 凯风吹尽棘成薪

陌上花开:和慕清一起读诗经 作者:郭慕清 著


回首悲凉便陈迹 凯风吹尽棘成薪

凯风1自南,吹彼棘心2。棘心夭夭3,母氏劬劳4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5。母氏圣善6,我无令7人。

8有寒泉?在浚9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10黄鸟11,载12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出自《诗经·邶风·凯风》

注解:

1.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礼疏》引李巡曰:“南风长养,万物喜乐,故曰凯风。”

2.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用来自喻。

3.夭夭:树木嫩壮貌。

4.劬(qú):辛苦。劬劳:操劳。

5.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6.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7.令:善。

8.爰(yuán):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9.浚:卫国地名。

10.睍睆(xiàn huǎn):犹“间关”,清和婉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

11.黄鸟:黄雀。朱熹《诗集传》:“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哉。”

12.载:传载,载送。

译文: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报。

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

小小黄雀婉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

凯风寒泉之思,写的是子女感念亲恩,每一次读到这首颂母诗,总会心有戚戚焉,有一种酸涩的情绪萦绕心头。

然而,同样是爱,子女对于母亲的关爱,较之于母亲对子女的爱,实在是浅薄得很,没有那么深沉,也没有那么无私。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母爱犹如阳春三月和煦的暖风,吹拂广袤的大地,河冰因此而融化,河水因此而潺潺,花儿因此而开,树木因此而发芽,整个世界葱翠蓊郁,就连那山脚下一株不起眼的酸枣树也能开出黄色的小花,在春风中摇曳,一寸一寸地生长,报答三春晖。

“妈妈”是每个孩子呱呱坠地后最先会说的两个字,孩子是女人一辈子最不能割舍的牵挂。“为母则刚”,孩子是她们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只要你过得好,妈妈吃再多的苦,都值得”,这句简单的话我们听过太多次,可每一次听到,都会眼角噙泪,青衫湿,无言对。

古往今来,我们听过太多故事、看过太多文章写母恩,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读这首《凯风》,看到诗中那句“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让我想起“画荻教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欧阳修,他是宋朝大文学家、政治家,他的《醉翁亭记》,文思浩渺,山光水色,诗情画意,每每读到那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整个人顿觉俗尘尽洗,日丽月朗,神清气爽。

然而,《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他虽生于官宦家庭,可四岁那年,父亲去世,只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窘迫,眼看到了他上学的年纪,可家里的日子捉襟见肘,连纸笔都买不起,其母郑氏,痛心不已,一日看到自家茅屋前的池塘边荻草茂密,突发奇想,用荻草在地上写字,不是和毛笔一样吗?

于是,郑氏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请不起先生教书,就自己当老师,在地上一笔一画地教儿子写字,反复练习,风吹沙卷,日复一日,欧阳修天资聪颖,很快爱上了诗书,最终考取了功名,成为文坛大家。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倘若没有当年的“画荻教子”,何来蜚声文坛、千古留名的一代文豪呢?对于郑氏来说,儿子的成绩也可以宽慰其当年的辛劳了。

不像诗中那位儿子所述,“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母亲一生辛苦操劳,自己却没有成材,虽然母亲生养了七个孩子,却不能让母亲省心享福,心中愧疚不已。

诗中这几句,大抵是很多普通人的心酸吧。

穆旦在《冥想》一诗中写道:“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是的,我们很多人在生活的泥潭中挣扎拼搏一生,却一事无成,成了沧海一粟中最不起眼的尘埃,别提什么衣锦还乡了,有些时候,甚至当父母有事、家中有难时,都无法伸以援手,捶胸顿足,只恨自己无用。

或许,午夜梦回时,望着那一卷西窗月,是可以谅解自己的。毕竟拼搏过,毕竟奋斗过,但当看到母亲背影佝偻的那一刹那,内心还是悔恨的,“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亲恩难报啊!

清代,黄景仁作过一首诗《别老母》,我每次读时,总会眼眶湿湿的: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因为要去河梁谋生,不得不离开老母亲。风雪夜里离乡,掀开帷帐,看见年迈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白发苍苍,泪流满面,孤苦伶仃,不由得感叹,“此时有子不如无”,养儿子又有什么用,倒不如没有啊。

这和《凯风》中那句“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所描述的情感是一样的,就算是有儿子七人,却还是让老母亲辛苦操劳,不能安慰母亲的心,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里,饱含了子女对母亲的亏欠。

谁不想承欢膝下?可人生中有太多的为难,家国之间有太多的遗憾和抱歉,很多的委屈都给了父母去默默承担。特别是在父母身体不好的时候,我们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父母跟前,可是还有责任、岗位等诸多牵绊,不能尽孝于床前,心中的那份深深的自责,对每一个远离故土、异乡奋斗的人来说,都不陌生。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辜负你的人就是你的母亲,听到最多的宽慰也大多来自母亲。每一个母亲都恨不得把她能有的全部给了孩子,想把全世界的好东西都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回报,她总会思忖良久,思前想后,怕对孩子不好。

就像是陶侃母亲湛氏的“退鲊责儿”。

提起陶侃,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位东晋名将,可他曾孙的大名却妇孺皆知,那就是写“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陶侃被封长沙郡公,官至大司马,在平定王敦、苏峻的两次叛乱中,战功赫赫,是东晋朝廷的中枢、江东的一流人物。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有一位默默付出的女人,对于陶侃来说,这个女人就是他的母亲湛氏。

《世说新语》记载了“陶侃留客”的故事。他的好友范逵很有名望,被推荐为孝廉,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外出,途经新淦,冰雪封道,天寒地冻,且天色已晚,便到陶侃家借宿,可是陶侃家贫,室如悬磬,无米下炊,实在是没有办法招待客人。陶侃和范逵面面相觑,甚是尴尬。湛氏沏茶倒水,招待客人落座,悄声对陶侃说:“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氏口袋中无银两,便趁着客人闲坐寒暄之际,将自己一头乌黑的青丝剪下,编成假发卖给邻人,卖得数斛米和酒菜。可冰天雪地里,做饭的柴火、喂马的草料无处寻觅,她思来想去,便“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茬以为马草”,将茅屋的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临行时,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了百里地,还不肯回,范逵等人感动不已,回京后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对陶侃大加赞赏,一时间,陶侃的美名远播。

后来,陶侃经人引荐,在浔阳做县吏的时候,监管渔业,想到母亲还在乡下过着清贫的生活,心里很不安,万分惦念。有一次,他的一名部下出差公干,沿途会经过他的老家,他便让其带了一坛子咸鱼干给母亲,让她也尝尝浔阳特产,以表孝心。

湛氏很高兴。然而,当她读完儿子来信,便询问这坛咸鱼是否为公家的,得知详情后,她心情很沉重,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封”字,贴在坛口,对来人说公家的东西不能收,虽然只是一坛并不贵重的咸鱼,并请来人交还陶侃。

她还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湛氏“退鲊责儿”的故事,教育和影响了陶侃的一生,也值得今人学习。

《凯风》是《诗经》中少有的描写母子之情的名篇,它为后世描写母子之情开了先河,感人至深。真愿每一个读此诗的人,都能常怀凯风寒泉之思,感念母恩,记得百善孝为先,行孝不能等,常回家看看。

和慕清一起读诗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