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赣鄱书 作者:凌翼


在湖口县史志办,潘柏金先生跟我聊到上石钟山在大禹时代有一道山埂,大禹治水将这道山埂凿通,便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模样。

大禹疏九江,到底疏浚的是哪一段?上霄峰记载的丈尺里数也已化入风烟之中。司马迁也说不出所以然,只用“禹疏九江”四个字来高度概括大禹在九江治水的功绩。虽然只有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引赣江等五河水入长江就是其中一项关键工程。

当时的江西五河汇成赣江水系,由南到北,流经湖口上石钟山时,被一道与庐山余脉连接的山埂阻塞,形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

湖口是大江大湖关隘,南有五江奔涌,北有彭蠡荡漾。只有凿通上石钟山这道山埂,才能使江西大地变成良田万顷的鱼米之乡。

大禹率领三苗族人民开始了凿山疏浚的伟大工程。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移山填海或许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四五千年前,人类要做这么一件事确实是无比艰难的。

我们知道,那个时代没有挖土机,没有火药,甚至没有钢钎,如何能挖掉这座横亘在赣江等五河面前的山梁?

大禹治水是造福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所以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支持。那个时代的人民根本不知道有“豆腐渣工程”一说,虽然没有挖土机,没有炸药,但古人有更科学、更生态的办法。

古人就地取材,从长江和彭蠡湖里捕捞大量的江豚——那个时候,江豚就像陆地上的蚂蚁一样多。顺便提及,近二三十年江豚几近绝迹,整个长江流域现仅存不足一千头,成为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

江豚的身体可以说是个油桶。三苗族人民大量捕捞长江和彭蠡湖里的江豚,湖滩上到处是炼制鱼油的家什,烟火四起,日夜不息,笼罩了半边天……

鱼油是比炸药更有效的开山材料。三苗人民听命于大禹,将鱼油浇布于岩石层。鱼油见石缝就钻,见窟窿就囤积起来,整座石山顿时吸饱了鱼油而变得油光发亮。大禹将一把燃着的篾火投入石山,一时间熊熊火焰遮天盖地,烧得石头噼里啪啦如炮轰鸣,山石炸裂声此起彼伏……

石头越是坚硬,越经不起烈焰的烤炙。有的熔化成灰了,有的碎裂成块了,原先趾高气扬的山头,一下子低矮下去半个身子。

大禹指挥三苗族人民,驱赶牛和大象去搬运。牛和大象是那个时代被驯服的物种,它们承担了人力不能为的重负。

如此经年累月反复开凿,一座阻梗赣江水系的山梁就这样被铲除。水道变得欢快畅流,向着长江汇去。

大禹微笑着,在自己的治水蓝图上轻轻勾了一下。他的宏大治水计划就这样一道道被勾销,最后功德圆满。大地上的水都按照他规划的路线行走,从前淹没的大地现出了平原,成为人民种植五谷的家园。

古人没有笔和纸,更没有印刷术,不能将这样的丰功伟绩记录下来。但古人将石头当纸,青铜錾当笔,把文字凿入天地造化的石头之中。

将文字刻入石头可谓不朽,但还是经不住风雨的剥蚀。想来,天下没有不朽的物质,唯有精神可以世代相传,永世不朽……

鞋山,有座禹王峰,为大禹歌功颂德的文人和匠人,选取了其中一块较为平整的石头,打磨出一个平面,将这段治水的功绩记录在案。《水经注》证实有此之说:“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但风雨之侵,纵然石刻也荡然无存,郦道元不得不惋惜道:“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而今,峰在,刻字却已羽化天外。

大禹治水雕塑(武汉江滩公园)

赣抚平原灌区(航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